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新生儿不好好睡觉可能与生理性需求、环境不适、喂养问题、胃肠功能紊乱、维生素D缺乏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作息、改善环境、科学喂养、腹部按摩、补充维生素D等方式干预。
新生儿睡眠周期短,每2-3小时需哺乳一次,饥饿或尿布潮湿会频繁觉醒。表现为易惊醒、哭闹后进食或更换尿布即安静。建议家长观察清醒间隔,避免过度疲劳,按需哺乳后轻拍背部帮助入睡。白天保持自然光线接触,夜间使用柔和小夜灯,帮助建立昼夜节律。
室温超过26℃或低于20℃、衣物过厚、噪音及强光刺激均影响睡眠。可能出现皱眉、四肢舞动等烦躁表现。应保持室温22-24℃,选择纯棉透气襁褓,使用白噪音机屏蔽环境杂音。避免包裹过紧限制肢体活动,睡前1小时减少视觉刺激。
哺乳不足导致低血糖或过度喂养引发胃食管反流,均可干扰睡眠。常伴随进食后哭闹、吐奶。可采用少量多次喂养,哺乳后竖抱20分钟,使用防胀气奶瓶。母乳喂养者需检查衔乳姿势,配方奶喂养注意按比例调配,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酪蛋白水解配方粉。
肠绞痛或乳糖不耐受时,夜间肠蠕动加剧引发腹痛。表现为固定时间哭闹、双腿蜷缩。可顺时针按摩腹部,哺乳母亲限制乳制品摄入,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西甲硅油乳剂或乳糖酶滴剂缓解症状。
维生素D不足影响神经肌肉稳定性,导致睡眠浅、易惊跳。可能伴有多汗、枕秃。需每日补充维生素D3滴剂400IU,增加户外日光暴露时间。若出现抽搐等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低钙血症。
家长应记录每日睡眠日志,包括入睡时间、觉醒次数及诱因。建立固定的睡前程序如温水浴、抚触按摩。避免摇晃入睡或奶睡等不良习惯,若调整2周无改善或伴随发热、呕吐等症状,需儿科就诊排除中耳炎、先天性代谢病等病理因素。哺乳期母亲需保持情绪稳定,减少咖啡因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