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主任医师 抚顺市中医院 中风科
立秋防秋燥可通过饮食调理、起居调节、运动保健、穴位按摩、中药调理等方式实现。秋燥多因气候干燥、津液耗伤引起,常表现为口干咽燥、皮肤干痒、便秘等症状。
适量食用百合银耳羹、蜂蜜雪梨汤、莲藕排骨汤等滋阴润燥食物。百合含黏液质可润肺止咳,银耳富含植物胶质有助于保护黏膜,雪梨具有生津止渴功效。避免辛辣烧烤类食物,每日饮水保持1500-2000毫升,可适当饮用菊花枸杞茶。
保持室内湿度40%-60%,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清水盆。晚间23点前入睡,避免熬夜伤阴。选择纯棉透气衣物,沐浴后及时涂抹润肤乳。外出佩戴口罩减少呼吸道水分流失,注意头颈部保暖。
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柔缓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为宜。晨练避开大风天气,运动前后补充温水。可配合深呼吸练习,吸气时想象清气入肺,呼气时默念"呬"字排出浊气。
每日按揉迎香穴、列缺穴各3分钟可缓解鼻干咽痒。太渊穴配合鱼际穴按压有助于润肺生津,三阴交穴艾灸能改善皮肤干燥。按摩前搓热双手,力度以酸胀为度,早晚各进行一次。
肺阴虚者可遵医嘱使用养阴清肺丸,燥咳明显适用川贝枇杷露,肠燥便秘可用麻仁润肠丸。体质偏热者适合沙参麦冬汤,气血不足者可选用生脉饮。中药调理需辨证施治,避免自行用药。
立秋后宜早卧早起,保持情绪平稳避免悲秋伤肺。可常备润喉糖缓解咽干,室内种植绿萝等植物调节湿度。若出现持续干咳、痰中带血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控制含糖润燥食物的摄入量。日常可记录口干舌燥等症状变化,便于医生辨证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