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结肠肿瘤可能由遗传因素、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慢性炎症刺激、肠道菌群失衡、环境致癌物暴露等原因引起。结肠肿瘤通常表现为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血、体重下降、肠梗阻等症状。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可显著增加结肠肿瘤发病概率。这类患者存在特定基因突变,导致肠道黏膜细胞异常增殖。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预防息肉形成。
长期摄入过多红肉、加工肉制品及缺乏蔬菜水果的饮食模式,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加并产生次级胆汁酸。膳食纤维不足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延长致癌物与肠黏膜接触时间。改善饮食结构有助于降低风险,可适量增加全谷物、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黏膜长期处于修复-损伤循环中,细胞异型增生概率升高。病情活动期需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定期内镜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癌变。
肠道微生物组成异常可能促进致癌物质生成,某些菌种代谢产物会损伤肠上皮细胞DNA。维持菌群平衡可通过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益生菌制剂,同时减少抗生素滥用。
长期接触亚硝胺类化合物、多环芳烃等化学物质,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直接损伤结肠上皮细胞。某些职业暴露人群需做好防护,普通人群应避免食用霉变、烧烤等可能含致癌物的食品。
预防结肠肿瘤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保证30克以上膳食纤维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出现排便异常、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患者需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切除、化疗或靶向治疗,术后需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