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常见类型

6.27万次浏览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小儿脑性瘫痪常见类型主要有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以及肌张力低下型。小儿脑性瘫痪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1、痉挛型

痉挛型是小儿脑性瘫痪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病例的70%。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患儿常出现双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上肢屈曲内收,精细动作困难。痉挛型脑瘫可能与早产、低出生体重、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因素有关。治疗上可采用物理治疗改善运动功能,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巴氯芬片、盐酸替扎尼定片等药物降低肌张力,严重者可考虑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2、不随意运动型

不随意运动型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主要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不协调的运动,包括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等。肌张力呈波动性变化,安静时减低,活动时增高。该类型多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导致的核黄疸有关。治疗上可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盐酸苯海索片、地西泮片等药物控制不自主运动。

3、共济失调型

共济失调型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平衡障碍、步态不稳、意向性震颤等小脑损害症状。肌张力多减低,精细动作笨拙。该类型可能与先天性小脑发育不良或围产期小脑损伤有关。治疗上重点进行平衡训练和协调性训练,可配合使用改善脑代谢的药物如胞磷胆碱钠胶囊。

4、混合型

混合型是指同时具有两种或以上类型特征的脑性瘫痪,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的有痉挛型合并不随意运动型,或痉挛型合并共济失调型。治疗需根据主要症状制定个体化方案,综合运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

5、肌张力低下型

肌张力低下型主要表现为全身肌张力显著降低,关节活动度增大,但深反射可正常或活跃。患儿运动发育明显落后,抬头、坐立困难。该类型可能与广泛性脑损伤有关。治疗上需加强核心肌群训练,必要时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并预防关节松弛导致的脱位。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家长积极配合治疗团队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营养均衡,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及时调整康复方案。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儿在安全范围内自主活动。同时关注心理健康,帮助患儿建立自信,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