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靶向药耐药的前兆主要有肿瘤标志物升高、原有症状加重、新发转移病灶、影像学进展、药物副作用减轻等表现。靶向药耐药可能与基因突变、药物代谢异常、肿瘤微环境改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病灶增大、疼痛加剧、体重下降等症状。
部分患者在靶向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CEA、CA125等肿瘤标志物。若指标持续上升超过基线水平,可能提示肿瘤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降低。此时需结合影像学复查,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后考虑耐药可能。临床常用检测手段包括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等。
当患者重新出现治疗前已缓解的咳嗽、骨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或症状程度较前显著加重,需警惕耐药发生。例如肺癌患者靶向治疗有效后再次出现持续性干咳,可能提示病灶进展。建议及时进行CT检查评估病情变化。
耐药后肿瘤细胞可能通过血行或淋巴途径转移至其他器官。乳腺癌患者出现头痛呕吐可能提示脑转移,肝癌患者骨痛需考虑骨转移。此时PET-CT或增强MRI可帮助明确新发病灶,病理活检能进一步确认耐药机制。
CT或MRI显示原发灶直径增大超过20%,或出现新发病灶均属影像学进展。根据RECIST标准,靶向治疗期间病灶体积增大、数量增多均提示耐药可能。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病灶内部密度改变或强化模式变化。
部分靶向药如EGFR-TKI的皮疹、腹泻等副作用程度与疗效相关。若这些反应突然减轻或消失,可能反映药物作用减弱。但需注意个体差异,不能单独作为耐药判断标准,应结合其他临床指标综合评估。
建议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治疗期间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等,避免过度劳累。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或持续性疼痛时,应立即告知主治医生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必要时更换治疗策略。心理疏导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机体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