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勇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肥胖症主要由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代谢异常及心理因素等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体力活动、改善生活方式、药物干预及手术治疗等方式预防。肥胖症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密切相关,需综合干预。
部分肥胖症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父母双方或一方肥胖可能增加子女患病概率。这类人群基础代谢率较低,脂肪易堆积。建议定期监测体重指数,早期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降低风险。若已出现糖耐量异常,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奥利司他胶囊等药物辅助减重。
长期高热量饮食如油炸食品、含糖饮料摄入过多,会导致能量过剩转化为脂肪储存。暴饮暴食、夜间进食等行为会扰乱代谢节律。推荐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用蒸煮替代煎炸烹饪。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调节糖代谢。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使热量消耗不足,肌肉含量下降进一步降低基础代谢。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结合抗阻训练增加肌肉量。对于关节负荷过大的肥胖者,可选择水中运动或骑自行车等低冲击项目。
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代谢率降低,引发继发性肥胖。这类患者常伴有疲劳、月经紊乱等症状。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纠正甲减,配合营养师制定的个性化膳食方案。
压力、焦虑可能引发情绪性进食,特别是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改善进食障碍,必要时可短期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等药物调节情绪。建立规律作息和社交支持系统对预防压力性肥胖尤为重要。
预防肥胖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计划,每日记录饮食和运动情况,定期测量腰围和体脂率。烹饪时使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选择低升糖指数主食。保证每日7-8小时优质睡眠,避免熬夜扰乱瘦素分泌。重度肥胖合并并发症者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评估后,考虑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等外科治疗。所有干预措施均应在医生和营养师指导下个体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