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最常见的原因是

3.78万次浏览

陈勇 副主任医师

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药物刺激、酒精损伤、应激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

1、药物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屏障。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胃黏液分泌,削弱胃黏膜保护机制。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黑便等症状。治疗需停用相关药物,遵医嘱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

2、酒精损伤

过量饮酒会破坏胃黏膜上皮细胞,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血。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可增加胃酸分泌,同时降低胃黏膜血流,造成局部缺血性损伤。患者常表现为呕血、咖啡样呕吐物。治疗需绝对禁酒,配合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硫糖铝混悬凝胶等。

3、应激反应

严重创伤、大手术、休克等应激状态下,机体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引发缺血再灌注损伤。此时胃酸分泌异常增多,可穿透受损的黏膜屏障形成糜烂。典型症状为突发呕血伴心率增快。需积极处理原发病,静脉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等抑酸药物。

4、幽门螺杆菌感染

该细菌产生的尿素酶和细胞毒素可诱发胃黏膜炎症反应,破坏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感染后胃黏膜防御功能下降,在胃酸作用下易发生糜烂出血。常见症状包括餐后腹胀、反酸等。确诊需进行碳13呼气试验,根治方案包含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联合质子泵抑制剂。

5、胆汁反流

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障碍时,胆汁酸和胰酶反流入胃,溶解胃黏膜表面的磷脂层。胆盐的细胞毒作用可直接损伤上皮细胞,长期刺激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患者多有口苦、上腹灼痛表现。治疗需使用多潘立酮片促进胃肠蠕动,联合铝镁加混悬液中和胆酸。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热食物,采用少食多餐方式。发作期建议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草莓等水果有助于黏膜修复。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戒烟限酒。若出现呕血、黑便等表现需立即就医,完善胃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严重出血可能需内镜下止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