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孩子肚子疼发烧可能由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细菌性痢疾、肠套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治疗、补液治疗、腹部热敷、手术复位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处理。
多由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腹痛伴低热、恶心呕吐。家长需让孩子多饮温水,使用退热贴物理降温。医生可能开具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等药物。避免给孩子进食生冷油腻食物。
常见于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阵发性脐周痛和38℃左右发热。家长需暂停固体食物喂养,少量多次补充电解质水。医生可能推荐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布拉氏酵母菌散、消旋卡多曲颗粒等药物。注意观察孩子排便性状变化。
多继发于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右下腹压痛伴中低度发热。家长可用温热毛巾给孩子腹部热敷,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布洛芬混悬滴剂等药物。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由志贺菌感染导致,出现左下腹绞痛和高热。家长需严格处理患儿排泄物,医生常用盐酸小檗碱片、头孢克肟颗粒、乳酸菌素片等药物治疗。患病期间需隔离护理,餐具单独消毒。
多见于婴幼儿,特征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便和发热。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屈膝缩腹姿势需立即就医,可能需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早期识别对预防肠坏死至关重要。
家长应每日记录孩子体温变化和疼痛特点,发热期间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饮食,避免豆类、牛奶等产气食物。保持孩子腹部保暖,排便后及时清洁会阴部。观察孩子精神状态,如出现嗜睡、持续哭闹、血便等情况需紧急送医。恢复期逐渐增加食物种类,保证充足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