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肌肉劳损可能由过度运动、姿势不良、肌肉疲劳、外伤、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制动、冷热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缓解。
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或长时间运动容易导致肌纤维微损伤,常见于健身初学者或突然增加运动量的人群。典型表现为局部肌肉酸痛、僵硬,通常休息2-3天可自行恢复。建议运动前充分热身,采用循序渐进原则增加运动强度。
长期保持错误姿势会使特定肌群持续紧张,如久坐导致的腰背肌劳损。这类劳损发展缓慢但持续时间长,可能伴随关节活动受限。调整办公桌椅高度、使用腰靠垫、定时起身活动有助于预防。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缓解症状。
重复性动作或持续肌肉收缩会耗尽能量物质,引发乳酸堆积。纺织工人、流水线作业者多见前臂肌群劳损,表现为酸胀无力。建议工作中每1小时休息5分钟,配合局部按摩。恢复期可补充含支链氨基酸的营养剂。
跌倒撞击等急性外力可能造成肌肉挫伤或拉伤,常见于运动损伤。伤处会出现明显肿胀淤青,活动时疼痛加剧。初期应遵循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48小时后改用热敷。严重拉伤需使用洛索洛芬钠片消炎镇痛。
肌腱炎、筋膜炎等慢性病变会导致反复肌肉不适,多与劳损部位长期受力有关。表现为特定动作时疼痛明显,可能触及条索状硬结。除使用塞来昔布胶囊控制炎症外,冲击波治疗能促进组织修复。日常需避免诱发疼痛的动作模式。
肌肉劳损恢复期间应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帮助肌纤维修复。急性期过后可进行低强度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改善血液循环。工作中注意劳逸结合,使用护具分担肌肉负荷。若疼痛持续2周未缓解或出现肌肉无力、感觉异常,需及时排查是否存在神经压迫或肌腱断裂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