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是什么

1.95万次浏览

聂小娟 副主任医师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是一种以毛囊为中心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红色丘疹、脓疱伴明显瘙痒,可能与免疫异常、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该病临床较少见,需通过皮肤活检确诊。

1、病因机制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有关。患者外周血和皮损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提示Th2型免疫反应参与发病。部分病例与特应性体质、药物过敏或寄生虫感染存在关联,但多数患者无明确诱因。

2、典型症状

皮损好发于面部、躯干和四肢,初期为针尖至粟粒大小的红色毛囊性丘疹,迅速发展为脓疱,周围伴有红晕。皮损成批出现,呈群集分布,伴有剧烈瘙痒。发作期可能持续数周,缓解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易反复发作。

3、诊断方法

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活检可见毛囊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聚集。需与细菌性毛囊炎、痤疮、疱疹样皮炎等疾病鉴别,血常规检查常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4、治疗措施

一线治疗首选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配合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控制瘙痒。顽固病例可短期使用小剂量泼尼松片,或选择氨苯砜片调节免疫。紫外线光疗对部分患者有效,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5、日常管理

避免搔抓刺激皮损,选择温和无刺激的皮肤清洁产品。发作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注意记录可能诱发加重的因素。保持规律作息,控制情绪压力,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有助于减少复发。

患者应建立长期随访记录,观察皮损变化和药物反应。若出现发热、皮损扩散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复诊。日常可配合使用医用冷敷贴缓解瘙痒,但避免自行使用强效激素药膏。保持皮肤屏障完整性和免疫系统稳定是预防复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