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玮琰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眼科
近视可通过视力训练、光学矫正、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通常由遗传因素、用眼习惯不良、眼轴过长等原因引起。
通过睫状肌调节训练可缓解视疲劳,如交替注视远近物体的晶体操、手指移近训练等。每日重复进行10-15分钟,需注意训练强度避免诱发眼痛。适用于假性近视或轻度近视的辅助改善,对真性近视仅能延缓进展速度。
框架眼镜是最安全的矫正方式,可选择非球面镜片减少像差。角膜接触镜适合运动需求者,但需严格遵循清洁规范。渐进多焦点镜片对青少年近视控制效果较好,能减少调节滞后导致的眼轴增长。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可延缓儿童近视进展,常用0.01%浓度需夜间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改善调节功能,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适用于假性近视。所有药物均需在眼科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购药。
角膜屈光手术适用于18岁以上近视稳定者,全飞秒激光手术切口更小恢复更快。有晶体眼内镜植入术适合超高度近视,但存在白内障提前风险。术前需全面评估角膜厚度和眼底状况,术后需定期复查。
保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自然光刺激有助于多巴胺分泌控制眼轴增长。遵循20-20-20用眼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阅读距离维持30厘米以上,避免躺卧阅读和持续近距离用眼超过45分钟。
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定期检查眼轴变化,学龄儿童建议每3-6个月复查。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和叶黄素,如胡萝卜、蓝莓等深色蔬果。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夜间使用台灯需同时开启环境光源。高度近视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并每年检查眼底,防止视网膜病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