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栋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十二指肠球部息肉存在癌变概率,但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病变。十二指肠球部息肉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反酸、黑便等症状。
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癌变概率较低,尤其是直径小于10毫米的息肉。这类息肉通常生长缓慢,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为主,癌变风险不足百分之一。内镜检查中若发现息肉表面光滑、边界清晰、质地柔软,往往提示良性特征。对于这类小息肉,医生可能建议定期复查胃镜,观察其变化趋势,同时结合抑酸治疗和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方案控制炎症因素。
直径超过20毫米的广基息肉或病理提示腺瘤性息肉时,癌变风险会明显增加。这类息肉可能出现表面糜烂、分叶状结构或异常血管增生等恶性特征。部分患者可能伴随持续腹痛、体重下降或消化道出血等报警症状。对于高危息肉,消化科医生通常会建议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术后需每3-6个月复查胃镜监测复发情况。病理确诊为癌变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追加外科手术或放化疗。
建议确诊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的患者每1-2年复查胃镜,日常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戒烟限酒,控制胃酸反流。若出现呕血、柏油样便或贫血症状应及时就医。内镜治疗后的患者需遵医嘱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药物促进创面愈合,并定期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