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明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泌尿外科
拔除尿管后出现尿频可通过调整饮水量、膀胱训练、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疏导等方式改善。尿频可能与膀胱功能未恢复、尿路感染、膀胱过度活动症等因素有关。
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白天分次少量饮水,睡前2小时限制液体摄入。减少咖啡、浓茶等利尿饮品,有助于降低排尿频率。记录排尿日记可帮助掌握饮水与排尿规律。
通过延迟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从每小时1次逐步过渡至2-3小时1次。排尿时放松盆底肌,避免用力。可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帮助重建膀胱排尿节律。训练需持续2-4周,需保持规律性。
若存在膀胱过度活动症,可遵医嘱使用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盐酸奥昔布宁缓释片等M受体拮抗剂。合并尿路感染时需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用药期间需监测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
低频电刺激可改善膀胱逼尿肌与括约肌协调性,每周治疗3次。盆底肌锻炼如凯格尔运动每日3组,每组10-15次。下腹部热敷每次15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物理治疗需持续4-6周见效。
长期尿频可能引发焦虑情绪,可通过正念呼吸训练缓解紧张。避免过度关注排尿行为,建立规律作息。严重焦虑者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对心因性尿频效果较好。
建议保持会阴清洁,选择棉质透气内裤。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增加南瓜子、核桃等含锌食物。若尿频伴随尿痛、血尿或持续超过2周未缓解,需及时泌尿外科就诊。恢复期避免憋尿或过度劳累,夜间排尿困难者可抬高下肢减轻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