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厌食症可通过心理治疗、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家庭干预、住院治疗等方式改善。厌食症可能与遗传因素、心理压力、社会文化影响、神经内分泌紊乱、胃肠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体重显著下降、进食恐惧、体象障碍、月经紊乱、电解质失衡等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是核心干预手段,帮助患者纠正扭曲的体象认知和进食行为。针对青少年可采用家庭治疗改善沟通模式,人际心理治疗适用于由社交压力诱发的病例。治疗需持续3-6个月,配合定期心理评估。严重病例需联合精神科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注册营养师应制定阶梯式增重计划,初始每日摄入1200-1500千卡,逐步增加至2000千卡以上。优先补充优质蛋白如乳清蛋白粉,配合维生素D钙片预防骨质疏松。存在再喂养综合征风险时需监测血磷血镁,必要时通过鼻饲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奥氮平片可改善病理性体象认知并促进食欲,盐酸氟西汀胶囊用于共病抑郁焦虑症状。甲氧氯普胺片缓解胃肠排空延迟,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用药期间需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禁止自行调整剂量。
家长需接受营养教育并建立规律进餐环境,避免对体重体型进行评价。采用非暴力沟通技巧处理冲突,共同参与治疗计划制定。对于儿童患者,养育者应监督每餐进食量并记录体重变化曲线,每周家庭治疗会谈不少于1次。
当体重指数低于15或出现心动过缓等并发症时需强制住院。治疗方案包括心电监护下的营养重建,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危急期过后转入专科病房进行行为矫正治疗,平均住院周期4-8周。
康复期需维持每周0.5-1公斤的合理增重速度,定期复查骨密度和肝肾功能。建立包含全谷物、深海鱼、坚果的均衡饮食结构,避免过度运动。参加厌食症患者互助小组有助于预防复发,建议家属学习危机干预技巧。出现呕吐、晕厥等预警症状时须立即返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