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威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疝气通常由腹壁肌肉薄弱和腹腔内压力增高共同作用形成,主要有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股疝、膈疝等类型。
先天性腹壁发育缺陷或后天性组织退化是主要诱因。婴幼儿脐环未闭合可能导致脐疝,中老年患者腹横筋膜松弛易发腹股沟疝。胶原蛋白代谢异常会导致腹直肌分离,妊娠期女性因激素变化更易出现腹白线疝。这类情况需避免提重物,必要时使用疝气带临时固定。
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均可导致腹腔压力持续升高。重体力劳动者、举重运动员因反复屏气用力,肠管易从腹股沟管突出形成斜疝。控制基础疾病如服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缓解便秘,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改善排尿,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可能引发切口疝。胃肠道手术使用吻合器后,吻合口周围组织血供减少会导致薄弱区形成。这类患者术后需使用腹带保护3-6个月,避免过早进行体力活动。若发生肠管嵌顿需紧急手术,常用术式包括腹膜前间隙补片修补术。
儿童腹股沟疝多因鞘状突未闭锁,表现为哭闹时腹股沟区包块。老年人肌肉萎缩合并慢性病更易发生难复性疝。小儿疝气可在全麻下行高位结扎术,老年患者推荐采用聚丙烯补片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水患者、长期血液透析者因腹腔内容物增加易诱发疝。过度肥胖者腹壁脂肪沉积会削弱肌肉强度。这类人群需控制原发病,体重指数超标者应制定渐进式减重计划。嵌顿性疝出现剧烈腹痛时禁用镇痛药,须立即禁食并准备急诊手术。
日常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时间屏气用力动作。咳嗽时用手按压疝环可防止内容物突出,睡眠时抬高臀部减轻腹腔压力。术后三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超声观察修补区域情况。出现包块突然增大伴呕吐需警惕绞窄性疝,此时必须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