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核心症状的精神障碍,若出现两周以上的心境抑郁、睡眠障碍或自杀意念需及时就医。抑郁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应激事件、慢性疾病或人格特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理评估、药物治疗及社会支持等方式干预。
抑郁症患者直系亲属患病概率较常人高,可能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相关。这类患者需加强早期心理筛查,亲属可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临床常用药物包括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和盐酸舍曲林片,但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大脑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系统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紊乱。此类患者常伴随注意力下降和快感缺失,可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辅助诊断。治疗药物如米氮平片、盐酸帕罗西汀片需配合认知行为疗法。
长期工作压力或重大生活事件可能诱发抑郁,表现为晨重夜轻的情绪波动和社交回避。建议通过正念训练缓解压力,急性期可使用氢溴酸西酞普兰片联合心理疏导,日常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症状改善。
甲状腺功能减退或慢性疼痛患者易并发抑郁,需排查原发病因。这类患者使用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时需监测血压,合并糖尿病者慎用马来酸氟伏沙明片。建议每三个月复查肝肾功能及代谢指标。
神经质人格倾向者更易陷入反刍思维,表现为过度自责和消极认知。除使用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外,建议采用接纳承诺疗法重建认知模式。家长需注意青少年患者的情绪变化,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沟通。
抑郁症患者日常应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有助于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饮食上增加深海鱼类、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避免高糖饮食加重炎症反应。建议建立稳定的社交支持系统,每周参与团体活动不少于2次,睡眠环境保持黑暗安静。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症状加重,须立即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