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皮肤和黏膜黄染现象,常见原因有生理性胆红素升高、母乳喂养不足、ABO溶血病、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胆道闭锁等。建议家长及时就医评估黄疸类型及程度,遵医嘱进行光疗或药物干预。
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出生后2-3天可能出现皮肤轻度黄染,7-10天逐渐消退。此时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喂养频次促进胆红素排泄。若黄疸持续超过两周或胆红素值超过220μmol/L,需排除病理性因素。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能干扰胆红素代谢,导致黄疸延迟消退。通常发生在出生后1周左右,停喂母乳3天后黄疸明显减轻即可确诊。家长可遵医嘱使用茵栀黄口服液辅助退黄,同时保持每日8-12次有效哺乳。
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红细胞破坏,常见于母亲O型血而胎儿A/B型血的情况。患儿出生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可能伴随贫血和肝脾肿大。需立即进行蓝光治疗,严重时需输注人血白蛋白或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巨细胞病毒或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导致肝细胞损伤,表现为黄疸持续不退、大便颜色变浅。确诊需检测血清转氨酶和病毒抗体,治疗可选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护肝,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使胆汁无法排出,患儿出生2周后黄疸进行性加重,粪便呈陶土色。超声检查显示胆囊发育不良,需在出生60天内行葛西手术重建胆道。术后需长期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利胆,并监测肝功能。
家长应每日在自然光下观察宝宝皮肤黄染范围,记录黄疸是否向手足心蔓延。保持室温24-26℃避免低体温影响胆红素代谢,按需喂养保证每日排尿6-8次。出院后遵医嘱复查经皮胆红素值,若发现嗜睡、拒奶、肌张力减低等胆红素脑病征兆需立即急诊处理。哺乳母亲应避免进食蚕豆等可能诱发溶血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