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剑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骨科
肠道健康的管理方法主要有调整饮食结构、规律运动、补充益生菌、保持良好作息、定期体检等。肠道健康与消化吸收、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科学管理有助于预防胃肠疾病。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适量摄入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其中的乳酸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减少高脂肪、高糖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肠道负担。每日饮水保持在1500-2000毫升,水分不足易导致便秘。
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运动可加速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腹部按摩也有助于促进肠道血液循环,具体方法为顺时针轻柔按压腹部。避免久坐不动,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防止肠道功能紊乱。
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益生菌能抑制有害菌繁殖,改善腹泻、腹胀等症状。注意益生菌需避光冷藏保存,避免与抗生素同服。日常可通过食用纳豆、味噌等传统发酵食品补充益生菌。
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导致肠道生物钟紊乱。进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减轻消化负担。管理情绪压力,长期焦虑可能引发肠易激综合征。建议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减少应激对肠道的负面影响。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肠镜检查,早期发现息肉等病变。关注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排查病因。基础体检项目应包括粪便隐血试验、腹部超声等肠道相关检查。有家族肠癌史者需提高筛查频率,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
维护肠道健康需长期坚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出现持续腹痛、排便异常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日常可记录饮食与排便情况,帮助医生更准确判断肠道状态。注意食品卫生安全,生熟分开处理,预防肠道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