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主要诊治胃肠、肝胆胰等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肝炎、胰腺炎等。
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如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或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日常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规律进食。
胃溃疡指胃黏膜深层组织损伤,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异常相关,典型症状为餐后上腹痛、黑便。确诊需胃镜检查,治疗常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联合胶体果胶铋胶囊保护黏膜,严重出血需内镜下止血。患者须戒烟酒,减少浓茶咖啡摄入。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功能性胃肠病,与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紊乱有关,表现为腹痛伴腹泻或便秘。可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片缓解痉挛,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建议记录饮食日记,避免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等。
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类型,常见症状为乏力、黄疸、肝区不适。乙型肝炎需长期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酒精性肝炎首要措施为戒酒。患者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
胰腺炎多因胆石症、酗酒诱发,典型表现为剧烈上腹痛向腰背部放射。急性期需禁食并静脉营养,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分泌。恢复期采用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慢性胰腺炎可补充胰酶肠溶胶囊辅助消化。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饱或空腹时间过长。规律作息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适当运动如散步可促进肠蠕动。若出现呕血、持续消瘦、黄疸加重等症状应立即复诊。日常可记录症状变化与饮食关联,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