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孕期血小板低可能由妊娠期生理性血液稀释、营养缺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等方式干预。
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可能导致血液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属于适应性改变。通常血小板计数维持在70×10⁹/L以上且无出血倾向时无须特殊治疗,建议增加富含铁和叶酸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并每2-4周复查血常规。
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可能影响巨核细胞生成。孕妇可能出现乏力、苍白等贫血症状,可通过血清铁蛋白检测确诊。治疗需补充硫酸亚铁片、叶酸片等,同时摄入牛肉、菠菜等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
子痫前期可能导致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常伴血压升高、蛋白尿。需监测血压和尿蛋白,轻度患者可使用拉贝洛尔片控制血压,重度需住院治疗并评估终止妊娠时机。
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可能引起皮肤瘀点、牙龈出血。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为一线药物,严重出血时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分娩前需将血小板提升至50×10⁹/L以上。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除血小板减少外可伴发热、皮疹,需进行血清学检测。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必要时使用更昔洛韦胶囊抗病毒。
孕期发现血小板降低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日常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类,避免腌制食品。出现鼻腔频繁出血、皮下大片瘀斑等需立即就医。所有药物治疗均需在产科医生和血液科医生共同指导下进行,禁止自行服用提升血小板的保健品或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