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脚踝骨折后可能出现肌肉萎缩,通常与长期制动、活动减少、神经损伤等因素有关。肌肉萎缩主要表现为患肢肌肉体积缩小、力量减弱,可能伴随关节僵硬或活动受限。可通过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营养支持等方式改善。
脚踝骨折后因石膏固定或手术制动,患肢肌肉缺乏主动收缩刺激,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肌纤维萎缩。早期表现为肌肉围度轻度减小,肌力下降但不影响基本功能。此时可通过等长收缩训练维持肌张力,如踝泵运动、股四头肌静力收缩,配合高蛋白饮食促进肌肉修复。
若制动时间超过4周,可能出现明显肌肉萎缩,患肢周径较健侧缩小,行走时易疲劳。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性抗阻训练,如弹力带踝关节屈伸、坐位提踵等。合并神经损伤时,萎缩进展更快且可能伴随感觉异常,需结合电刺激治疗激活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
康复期应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蛋白质摄入,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维生素D缺乏会加重肌无力症状,可适量增加牛奶、蘑菇等食物。水中运动能减轻关节负荷,适合早期恢复肌肉耐力。若萎缩持续6个月未改善,需排查是否存在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等并发症。
定期测量双侧小腿围度差异,超过2厘米时应调整康复方案。避免过早负重行走导致代偿性肌肉过度使用。寒冷环境下注意患肢保暖,低温可能加重肌肉僵硬。合并骨质疏松者需在补钙同时加强抗阻训练,防止进一步肌骨流失。睡眠障碍会影响肌肉修复,建议保持7-8小时规律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