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怀孕了该怎么办

5.75万次浏览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抑郁症患者怀孕后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调整、定期产检、社会支持、生活方式干预等方式应对。抑郁症可能与遗传、神经递质失衡、应激事件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和人际心理治疗是孕期抑郁症的首选干预方式。通过专业心理医生引导,帮助患者识别负面思维模式,改善情绪调节能力。心理治疗可减少药物使用需求,对胎儿发育无影响,建议每周进行1-2次。孕妇可配合正念冥想练习,每天进行10-15分钟呼吸训练。

2、药物调整

重度抑郁症患者需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舍曲林片和氟西汀胶囊属于相对安全的抗抑郁药,但妊娠前三个月应尽量避免使用。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禁止自行增减药量。若出现心悸或宫缩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评估。

3、定期产检

妊娠期间应增加产前检查频率,每2-3周进行胎儿超声和母体激素水平检测。通过胎心监护仪观察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必要时进行羊水穿刺排除畸形风险。产科医生需与精神科医生协同制定监测方案,重点关注妊娠24-28周的关键发育阶段。

4、社会支持

建立包括伴侣、亲属及专业社工组成的支持网络,协助完成日常家务和产检陪同。参加孕妇互助小组可缓解孤独感,分享情绪管理经验。家人需学习抑郁症相关知识,避免对患者提出过高要求,注意观察自伤倾向等危险信号。

5、生活方式干预

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午间休息不超过30分钟。进行孕妇瑜伽或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饮食增加深海鱼、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限制咖啡因摄入量每日不超过200毫克。

抑郁症孕妇应建立包含产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多学科管理团队,妊娠期间避免接触酒精和烟草。家属需协助记录情绪变化和药物反应,定期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筛查。分娩后6周内是复发高风险期,建议延续心理支持并逐步恢复药物治疗,母乳喂养需根据用药情况由医生评估决定。保持适度日照和社交活动有助于维持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