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运动后全身酸痛不一定是好事,需结合具体原因判断。运动后酸痛主要有乳酸堆积、肌肉纤维微损伤、炎症反应、电解质失衡、过度训练等因素引起。
高强度运动时,肌肉无氧代谢产生乳酸,短期内堆积可能引起酸痛感。乳酸通常会在运动后几小时内被代谢清除,适当拉伸和低强度有氧运动可加速乳酸分解。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生理反应,无须特殊处理。
力量训练或新运动模式可能导致肌纤维微撕裂,伴随延迟性肌肉酸痛,常在运动后24-72小时达到高峰。这种损伤会刺激肌肉修复和生长,但持续剧烈疼痛可能提示训练过度。建议采用冷热敷交替缓解症状。
肌肉损伤后局部会产生轻度炎症,释放前列腺素等物质刺激痛觉神经末梢。这种情况可能与肌酸激酶升高有关,通常表现为肌肉压痛和活动受限。适量补充蛋白质和抗氧化剂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
大量出汗导致钠、钾、镁等电解质流失,可能引发肌肉痉挛和酸痛。长期电解质紊乱还可能影响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运动后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或食物,如香蕉、椰子水等可预防该情况发生。
超过身体承受能力的运动负荷会导致全身持续性酸痛,可能伴随疲劳、睡眠障碍等过度训练综合征表现。这种情况需要立即调整训练计划,严重时可能诱发横纹肌溶解等危险状况。
运动后应关注酸痛持续时间与程度,48小时内逐渐缓解的轻度酸痛属于正常适应过程,可通过泡沫轴放松、温水浴等方式缓解。若出现持续加重的疼痛、尿液颜色异常或关节肿胀,需及时就医排查病理性损伤。日常建议采用循序渐进训练原则,运动前后做好热身拉伸,补充足够水分和优质蛋白,帮助肌肉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