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国哲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肝胆外科
胆管狭窄一般不建议不管,可能引发胆管炎、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胆管狭窄通常由胆管结石、手术损伤、先天畸形、肿瘤压迫或炎症性疾病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胆管狭窄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腹痛或消化不良,容易被忽视。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胆汁排泄受阻会导致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及陶土样粪便。长期未干预可能造成肝功能损伤,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凝血功能异常。部分患者会反复发作胆管炎,出现寒战高热、右上腹剧痛,严重时可能诱发感染性休克。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可明确狭窄部位和程度。
先天性胆管狭窄多见于婴幼儿,需通过手术重建胆汁引流通道。医源性狭窄常见于胆囊切除术后,可通过内镜下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肿瘤导致的狭窄需结合放化疗或胆肠吻合术缓解梗阻。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狭窄,需长期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抑制炎症进展。合并细菌感染时需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胆汁淤积。出现持续性黄疸、反复发热或体重下降应及时就医。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复查胆管造影,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日常可适量补充水飞蓟素胶囊等护肝药物,但所有治疗均需在肝胆外科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