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表现有那些

7934次浏览

刘爱华 主任医师

刘爱华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及嗜睡等。溶血性黄疸通常由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感染、药物或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需及时就医干预。

1、皮肤黏膜黄染

黄疸最早出现在面部,随后扩散至躯干和四肢,严重时全身呈橙黄色。黄染程度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相关,轻压皮肤可见明显黄色。溶血性黄疸进展较快,24小时内可能出现明显黄染,需密切监测胆红素值。若黄疸波及手足心,提示胆红素可能超过危险阈值。

2、巩膜黄染

眼白部分出现均匀黄色,是判断黄疸的重要体征。新生儿需在自然光线下检查,轻拉下眼睑观察结膜颜色。溶血性黄疸的巩膜黄染通常伴随贫血貌,严重者可出现结膜苍白。ABO溶血患儿约60%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此症状。

3、尿液颜色加深

尿液中结合胆红素升高使尿色呈浓茶色或可乐色,尿布染色明显。溶血导致尿胆原排泄增加,尿液检测可见尿胆原阳性。需与脱水导致的尿色加深鉴别,后者尿比重增高但尿胆原阴性。尿液颜色变化常早于皮肤黄染出现。

4、粪便颜色变浅

因胆红素肠肝循环受阻,粪便中粪胆原减少,颜色呈淡黄色或灰白色。完全性胆道梗阻时出现陶土样便,但溶血性黄疸通常保留部分胆汁排泄功能。粪便颜色改变需与胆道闭锁鉴别,后者多伴有肝脾肿大。

5、神经系统症状

当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时可引发嗜睡、肌张力减低、吸吮无力等表现,严重者出现角弓反张、高热、尖叫等核黄疸症状。早产儿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血清胆红素超过340μmol/L时风险显著增加。需立即进行光疗或换血治疗。

家长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时应每日记录黄染范围变化,保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使用磺胺类等可能加重溶血的药物,注意观察有无贫血引起的喂养困难或呼吸急促。溶血性黄疸患儿需定期复查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必要时补充铁剂治疗贫血。母乳喂养的母婴血型不合患儿可短期暂停母乳,待胆红素下降后恢复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