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瑾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整形外科
美白牙齿可能引起牙齿敏感、牙龈刺激、牙釉质损伤等副作用,具体表现与个体差异及美白方式有关。
美白过程中使用的过氧化氢等漂白剂可能渗透牙本质,导致牙髓神经暂时性敏感。冷热刺激时可能出现短暂刺痛感,通常在使用美白产品后24-48小时内最明显。建议使用含硝酸钾的脱敏牙膏缓解症状,避免同时摄入过冷过热食物。
美白凝胶接触牙龈软组织可能引发化学性灼伤,表现为牙龈边缘发白、红肿或灼热感。牙托式美白器具若与牙龈贴合不紧密会加剧刺激。出现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操作,用生理盐水漱口,牙龈修复凝胶可帮助黏膜恢复。
高浓度漂白剂或频繁美白会破坏釉质晶体结构,导致表面出现微孔或白垩斑。冷光美白仪温度控制不当可能加重釉质脱水。釉质损伤后更易附着色素,形成恶性循环。使用再矿化牙膏有助于修复轻微损伤。
家庭美白套装难以均匀覆盖后牙咬合面,可能导致前牙与后牙色差。牙齿邻接面因凝胶渗透不足出现条纹状色斑。专业诊室美白可通过定制牙托改善均匀度,必要时配合渗透树脂进行局部补色。
脱水效应会使牙齿在美白后72小时内呈现不自然亮白色,随着釉质再水化逐渐恢复自然色泽。吸烟、咖啡等深色饮食可能在新开放的釉质微孔中形成更快着色,建议美白后48小时内实行白色饮食。
美白后应使用软毛牙刷和中性牙膏维护,避免使用研磨剂类牙粉。定期口腔检查可评估釉质状态,两次美白间隔不少于3个月。敏感体质或存在龋齿、牙龈炎等问题者,需经牙医评估后再决定美白方案。日常可通过吸管饮用深色饮料、餐后漱口等方式延长美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