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可能导致小儿耳聋的药物主要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尿剂、抗肿瘤药物、水杨酸类药物以及奎宁类药物。这些药物可能通过损害内耳毛细胞或听神经导致听力损伤,使用时应严格遵医嘱并监测听力。
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明确的耳毒性,可能破坏内耳毛细胞功能。儿童使用后可能出现高频听力下降或耳鸣,严重时可发展为永久性耳聋。早产儿、肾功能不全患儿风险更高,用药期间需定期进行纯音测听检查。若发现听力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呋塞米注射液、布美他尼片等袢利尿剂大剂量静脉给药时,可能引起内耳电解质紊乱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损伤。常见于新生儿重症监护中用于治疗肺水肿时,表现为突发听力减退。建议控制输液速度,避免与其他耳毒性药物联用,用药后24小时内需监测听觉脑干诱发电位。
顺铂注射液、卡铂等铂类化疗药物可能损伤耳蜗外毛细胞,儿童患者更易出现双侧对称性高频听力丧失。通常在化疗后1-3个月逐渐显现,累积剂量越大风险越高。用药前应进行基线听力检查,治疗期间每疗程前后均需复查纯音测听,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水杨酸钠等药物可能引起可逆性耳聋伴耳鸣,与内耳血流量改变有关。常见于儿童风湿热治疗时,停药后听力多可恢复。建议控制每日用量,出现耳部症状时及时减量,同时避免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使用。
硫酸奎宁片、氯喹片等抗疟药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耳鸣和听力下降,机制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相关。儿童疟疾治疗时应严格掌握疗程,用药期间关注听力变化。妊娠期母亲使用此类药物还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听觉发育。
家长需特别注意避免给幼儿自行使用含耳毒性成分的药物,如部分滴耳液可能含新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成分。若儿童因疾病必须使用耳毒性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前听力评估,治疗期间每3-6个月复查一次听力。日常注意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灵敏度,发现呼叫无反应、语言发育迟缓等迹象时,需立即到耳鼻喉科进行专业检查。哺乳期母亲用药也需谨慎,部分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