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粪便潜血阳性通常提示消化道存在出血,可能由痔疮、消化道溃疡、肠息肉、结肠炎或结直肠肿瘤等疾病引起。建议及时就医完善胃肠镜等检查明确病因。
痔疮是肛周静脉曲张形成的团块,排便时摩擦可能导致出血。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多为鲜红色。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温水坐浴缓解症状,必要时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药物。若反复出血需考虑硬化剂注射治疗。
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侵蚀血管时,血液经消化后形成黑色柏油样便。常伴有上腹痛、反酸等症状。需完善胃镜检查确诊,可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联合阿莫西林胶囊进行抑酸护胃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结肠息肉表面糜烂可能导致间歇性出血,血液与粪便混合呈暗红色。腺瘤性息肉有癌变风险,建议肠镜下切除并送病理检查。术后需定期复查,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
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会引起肠黏膜溃疡出血,多伴随腹泻、黏液脓血便。需通过肠镜和病理确诊,轻症可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重症需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结直肠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潜血阳性,随病情进展出现便血、肠梗阻等症状。50岁以上人群需定期筛查,确诊后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发现粪便潜血阳性后应记录出血频率和伴随症状,避免摄入动物血制品或铁剂等干扰检测结果的食物药物。保持规律作息,减少辛辣刺激性饮食,适度运动改善胃肠蠕动。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粪便潜血筛查,有家族史者需提前开始肠镜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