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2.07万次浏览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小儿支气管炎的症状主要有咳嗽、喘息、呼吸急促、发热、食欲减退等,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雾化治疗、氧疗、中医治疗等方式缓解。小儿支气管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过敏反应、环境刺激、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一、症状

咳嗽是小儿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症状,初期多为干咳,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伴有痰液。咳嗽在夜间或清晨可能加重,影响患儿睡眠。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通常持续数天至一周,细菌感染可能延长咳嗽时间。家长需注意观察咳嗽频率和痰液颜色,若出现黄绿色痰液可能提示细菌感染。

二、喘息

喘息表现为呼吸时出现高调音,尤其在呼气时明显。这是由于支气管炎症导致气道狭窄所致。轻度喘息可能在活动后加重,严重时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可闻及。婴幼儿因气道较窄更易出现喘息,家长需警惕呼吸困难的症状,如鼻翼扇动、肋间隙凹陷等。

三、呼吸急促

呼吸急促指呼吸频率超过同龄儿童正常范围,新生儿大于60次/分,婴儿大于50次/分,幼儿大于40次/分可能提示病情加重。呼吸急促常伴有烦躁不安、口唇发绀等缺氧表现。家长需及时测量呼吸频率,若持续增快应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氧疗。

四、发热

发热多为低至中度,体温在37.5-39℃之间,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持续3-5天。若体温超过39℃或发热持续超过3天,可能提示细菌感染或并发症。家长应定时测量体温,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避免使用酒精擦浴。高热惊厥患儿需立即就医。

五、食欲减退

食欲减退与全身不适、发热、咳嗽导致的吞咽困难有关。婴幼儿可能表现为拒奶、进食量减少。长期食欲不振可能导致脱水或营养不良,家长可少量多次喂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保证水分摄入。若持续24小时以上不进食或出现尿量减少,需就医处理。

一、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维持在50-60%有助于稀释痰液。鼓励患儿多饮水,每日饮水量按体重计算,婴幼儿约100-150ml/kg。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家长需学习正确拍背排痰手法,餐前或餐后1小时进行,每次5-10分钟,帮助松动气道分泌物。

二、药物治疗

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抗生素。病毒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可选用小儿止咳糖浆、氨溴索口服溶液等祛痰止咳药物。发热超过38.5℃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布洛芬混悬液退热。用药期间家长需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皮疹、腹泻等。

三、雾化治疗

雾化治疗可直接作用于气道,常用药物包括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等。雾化前30分钟避免进食,选择合适面罩或咬嘴,每次雾化时间10-15分钟。雾化后协助患儿漱口,婴幼儿可喂少量温水清洁口腔。家长需定期清洗雾化器,防止细菌滋生。

四、氧疗

氧疗适用于血氧饱和度低于92%的患儿,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氧流量1-2L/分。持续监测血氧变化,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氧疗期间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家长需注意用氧安全,远离明火,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五、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包括小儿推拿、穴位敷贴、中药汤剂等。推拿可选用清肺经、揉膻中等手法缓解咳嗽。敷贴常用药物如白芥子、细辛等研末调敷天突、肺俞等穴位。中药汤剂需辨证施治,风寒型可用杏苏散加减,风热型可用桑菊饮加减。中医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家长勿自行尝试。

小儿支气管炎恢复期需注意饮食调理,可适量食用梨、白萝卜、百合等润肺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生冷饮食。保持适度活动增强体质,但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随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定期开窗通风,避免接触烟雾、粉尘等刺激物。按医嘱完成全程治疗,即使症状缓解也不可擅自停药,防止病情反复。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复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