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剑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骨科
骨关节炎可能由遗传因素、关节损伤、肥胖、年龄增长、长期劳损等原因引起。骨关节炎通常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
部分骨关节炎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特定基因变异有关。这类患者关节软骨更容易出现退行性改变,发病年龄可能较早。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关节健康检查,避免剧烈运动对关节造成额外负担。
关节外伤或反复微损伤可能导致软骨损伤,加速关节退变。常见于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等群体。关节损伤后若未得到妥善处理,可能发展为创伤性骨关节炎。受伤后应及时就医,避免遗留关节不稳定等问题。
体重超标会增加关节负荷,特别是膝关节和髋关节承受的压力明显增大。长期超重会导致软骨磨损加剧,滑液分泌减少。控制体重有助于减轻关节负担,降低骨关节炎发生风险。
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退化,修复能力下降。这是原发性骨关节炎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关节退变属于自然老化过程,但可以通过适当锻炼和营养补充延缓进展。
某些职业需要长期保持固定姿势或重复关节活动,如教师、司机等,容易导致特定关节过度使用。长期机械性磨损会破坏软骨结构,引发炎症反应。改变工作姿势、适当休息有助于预防职业性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患者应注意保持适度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饮食上可增加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类等。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寒冷季节注意关节保暖。若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评估,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考虑关节腔注射或人工关节置换等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