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淋巴瘤样丘疹病可通过局部药物治疗、光疗、系统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淋巴瘤样丘疹病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异常、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反复出现丘疹、结节等症状。
局部药物治疗适用于皮损较少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卤米松乳膏等缓解炎症反应,或使用他克莫司软膏等免疫调节剂抑制局部免疫反应。皮损合并感染时可配合莫匹罗星软膏抗感染。治疗期间需观察皮肤是否出现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可抑制皮肤异常免疫反应,适用于广泛性皮损患者。治疗需维持数周,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干燥、瘙痒,光疗期间需加强皮肤保湿并避免日晒。对于顽固性皮损可联合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治疗,但需注意光敏反应风险。
病情进展或皮损泛发者可遵医嘱口服甲氨蝶呤片、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控制全身症状,或使用干扰素注射液调节免疫功能。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出现发热、乏力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合并瘙痒症状可配合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物缓解。
局限性顽固皮损可采用低剂量电子束放射治疗,通过破坏异常淋巴细胞克隆控制病情。治疗需分次进行,常见副作用包括放射性皮炎、色素改变等。放射治疗不适用于儿童及妊娠期患者,治疗后需长期随访观察是否出现皮肤恶变。
对于单发、持续不愈的增生性皮损可考虑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需送病理检查排除恶性转化。手术创面较小者可直接缝合,较大皮损可能需要植皮修复。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直至愈合,并监测是否复发。
淋巴瘤样丘疹病患者需避免搔抓皮损,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日常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增强免疫力,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建议每3-6个月复查皮肤镜及血液指标,观察是否有向淋巴瘤转化迹象。出现皮损突然增多、溃疡不愈或全身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