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口腔癌可能由长期吸烟酗酒、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口腔黏膜病变、营养不良、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口腔癌通常表现为口腔溃疡长期不愈、口腔内肿块、疼痛、牙齿松动、吞咽困难等症状。
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和酒精的长期刺激可导致口腔黏膜细胞异常增生。吸烟者口腔黏膜白斑发生率显著增高,酗酒会加重黏膜损伤。戒烟限酒是首要预防措施,口腔黏膜白斑患者需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高危型HPV16和HPV18病毒感染与口咽癌发病密切相关。病毒通过性接触传播,感染后可能引起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分化。接种HPV疫苗有助于预防相关感染,出现口腔疣状病变时应及时就医。
口腔白斑、红斑、扁平苔藓等癌前病变可能恶变为口腔癌。长期机械刺激如尖锐牙尖、不良修复体也是诱因。对持续2周不愈的口腔溃疡应提高警惕,口腔医生可通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
维生素A、B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会降低黏膜抵抗力。长期进食过热、腌制、辛辣食物会造成黏膜反复损伤。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补充核黄素等营养素有助于维持口腔黏膜健康。
某些遗传综合征如范可尼贫血患者口腔癌风险增高。有口腔癌家族史者应加强筛查。基因检测可帮助评估遗传风险,这类人群需要避免其他危险因素的叠加影响。
预防口腔癌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进行口腔自检,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定期口腔检查能早期发现癌前病变,40岁以上吸烟酗酒者建议每年专业检查。保持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龋齿和牙周病,避免过烫饮食刺激黏膜。出现持续口腔溃疡、黏膜颜色改变、不明原因出血等症状时,应立即到口腔颌面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