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4534次浏览

邵自强 主任医师

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抽动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围产期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干预、行为疗法、神经调控、家庭护理等方式改善。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

1、遗传因素

抽动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约30%患者存在家族史。研究发现与SLITRK1、HDC等基因突变相关。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儿童期起病,症状持续存在。对于遗传性抽动症,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复诊,医生可能开具硫必利片、盐酸可乐定片、阿立哌唑片等药物控制症状,同时需配合行为矫正训练。

2、神经递质失衡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是重要诱因,可能与基底神经节功能紊乱有关。患者除抽动外,常伴注意力不集中、强迫行为。神经调节治疗可选用氟哌啶醇片、利培酮口服液等药物,但须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避免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

3、心理因素

长期焦虑、压力或创伤事件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常见于学龄期儿童。这类患者症状易受情绪影响而波动。心理干预是关键,家长应创造宽松环境,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必要时医生会建议使用盐酸舍曲林片等抗焦虑药物辅助治疗。

4、环境因素

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儿童期链球菌感染、重金属暴露等环境风险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此类患者需排查诱因并消除暴露,治疗可结合免疫调节和神经营养,如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改善免疫功能。

5、围产期异常

早产、低出生体重、分娩缺氧等围产期问题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这类患儿往往伴随其他发育问题,需多学科管理。除对症药物治疗外,建议家长定期发育评估,早期进行感统训练等康复干预。

抽动症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饮食注意营养均衡,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镁元素。避免摄入含咖啡因、人工色素等可能加重症状的食物。家长应记录症状变化,避免过度关注抽动行为,通过正向强化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冬季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诱发症状加重。若抽动严重影响生活或出现自伤行为,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