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常见于未接种疫苗的儿童。麻疹可能由直接接触感染者、免疫力低下、未接种疫苗、人群密集、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高热、咳嗽、结膜炎、口腔黏膜斑及全身皮疹等症状。可通过接种疫苗、隔离治疗、对症支持、预防并发症、加强营养等方式干预。
麻疹病毒通过感染者的呼吸道飞沫传播,近距离接触或共处密闭空间时极易感染。病毒在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到空气中,未免疫者吸入后可能发病。发病初期可能出现发热、流涕等类似感冒症状,随后出现特征性皮疹。预防需避免接触患者,感染者应隔离至皮疹消退后5天。确诊后可使用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治疗,配合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必要时用氯雷他定糖浆缓解过敏反应。
免疫功能缺陷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更易感染麻疹病毒且症状较重。艾滋病患者、白血病患儿或器官移植术后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重型麻疹,并发肺炎或脑炎。这类患者接触感染者后需注射麻疹免疫球蛋白被动预防。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联合阿昔洛韦片抗病毒,并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未完成麻疹疫苗全程接种是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麻疹疫苗需接种两剂次,首剂在8月龄接种,第二剂在18-24月龄接种。未接种者感染概率显著增高,可能出现持续高热、科氏斑等典型表现。应急接种可在暴露后72小时内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已发病者需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控制症状,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
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易发生麻疹暴发流行。病毒在密集人群中传播效率高,潜伏期感染者已具传染性。暴发时需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1天,出现发热立即隔离。环境可用含氯消毒剂处理,病例所在班级停课。治疗期间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缓解症状,维生素AD滴剂辅助修复黏膜,重症需住院用注射用炎琥宁控制炎症。
维生素A缺乏会加重麻疹病情,增加失明和死亡风险。患儿可能出现角膜溃疡、严重腹泻等并发症。治疗需补充维生素A胶丸,每日1次连用2天,同时给予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合并脱水时口服补液盐散,皮肤感染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重点在于均衡饮食,接种疫苗前确保营养状态良好。
麻疹患者应单独居住通风房间,使用物品煮沸消毒,衣物阳光暴晒。饮食选择米汤、蒸蛋等清淡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恢复期可能出现皮肤脱屑,可涂抹凡士林保持湿润。未患病家庭成员应核查疫苗接种记录,必要时补种疫苗。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现病例须立即报告疾控部门,开展应急接种和终末消毒。孕妇、免疫缺陷者等高风险人群接触患者后应尽早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