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频发室性早搏可能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力衰竭,需结合具体病情评估风险。主要危害包括心肌缺血加重、心脏结构改变、恶性心律失常风险上升、心功能下降及猝死概率增加。
频发室性早搏可能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长期反复发作可能诱发心绞痛症状,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胸闷。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压低或T波倒缺等缺血性改变。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改善心肌供血药物,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血管狭窄程度。
长期频发室性早搏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和心肌重构,尤其易引发左心室肥厚。心脏超声检查可显示心室壁增厚、心腔扩大等改变。这种情况与持续性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可能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治疗需控制早搏频率,常用盐酸胺碘酮片、盐酸普罗帕酮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者需考虑导管消融术。
频发室性早搏可能触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这种情况常见于基础心脏病患者,发作时可能出现晕厥、意识丧失等表现。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捕捉到RonT现象等危险信号。紧急处理需电复律,长期预防可选用盐酸索他洛尔片、盐酸美西律片等药物,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适用于高危患者。
长期未控制的频发室性早搏可导致心脏收缩功能逐渐减退,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心脏彩超显示射血分数降低,BNP血液检查数值升高。治疗需联合利尿剂如呋塞米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叔丁胺片,并严格限制钠盐摄入。
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猝死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尤其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时更为明显。危险因素包括早搏负荷超过24小时总数1万次以上、成对或连发室早、既往心脏骤停史等。预防措施包括规范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基础心脏病患者需定期评估心功能,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建议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饮食宜清淡,控制每日钠盐摄入在5克以下,多摄入富含钾镁的香蕉、深绿色蔬菜等食物。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率,记录心悸发作情况,每3-6个月复查动态心电图。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或晕厥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