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晗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由共用餐具、生食摄入、口腔传播、胃黏膜损伤、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分餐制、药物联合治疗等方式干预。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菌,与胃癌发生有一定关联。
家庭或集体用餐时未使用公筷,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通过唾液传播。该菌可在餐具表面存活数小时,接触被污染的筷子、勺子等物品后经口摄入。建议实行分餐制,定期煮沸消毒餐具,感染者需单独使用餐具。感染后可能出现上腹隐痛、嗳气等症状,常用治疗方案包含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等药物联合使用。
食用未彻底加热的肉类、生鱼片或未洗净的蔬菜水果,可能携带幽门螺杆菌。该菌在60℃以上环境可被灭活,但生食易残留活菌。感染后易引发胃黏膜炎症,表现为餐后腹胀、恶心等。日常需确保食物充分煮熟,水果去皮食用。治疗时可选用枸橼酸铋钾颗粒、左氧氟沙星片配合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根除。
幽门螺杆菌可在牙菌斑中定植,通过接吻、共用餐具等途径传播。口腔环境潮湿利于细菌存活,牙周炎患者感染风险更高。感染者可能出现口臭、牙龈出血等症状。建议定期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家长需监督儿童刷牙并避免咀嚼喂食。临床常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甲硝唑片、四环素片等药物组合治疗。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或应激状态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幽门螺杆菌定植概率。受损黏膜更易被细菌侵袭,导致胃炎或溃疡。典型症状包括饥饿痛、黑便等。需避免空腹饮酒,必要时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胃黏膜。根治方案常含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呋喃唑酮片等三联疗法。
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人群或营养不良者,对幽门螺杆菌的清除能力下降。免疫功能缺陷时细菌更易大量繁殖,可能诱发萎缩性胃炎。这类患者需加强营养摄入,家长应注意儿童饮食均衡。治疗需延长疗程或调整方案,可能选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利福布汀胶囊等二线药物。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需注重饮食卫生,避免饮用生水,聚餐时使用公筷。感染者家庭成员应共同筛查,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日常可适量食用西蓝花、酸奶等食物辅助抑制细菌,但无法替代药物治疗。出现持续上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时需及时进行碳13呼气试验检测,根除治疗后应复查确认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