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身上长血痣可能与遗传因素、皮肤老化、激素水平变化、肝脏疾病、血管异常等原因有关。血痣通常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小点,多数为良性病变,但需警惕特殊病理情况。
部分血痣与家族遗传倾向相关,表现为皮肤毛细血管先天性畸形或扩张。此类血痣多出生时即有或幼年出现,常见于躯干或四肢。若无增大、破溃等变化,通常无须特殊处理,但需避免反复摩擦刺激。若伴随其他血管异常症状,建议就医排查遗传性血管病变。
中老年群体因皮肤胶原流失、血管壁脆性增加,易在胸背、手臂等部位出现樱桃状血管瘤老年性血管瘤。此为皮肤退行性改变,直径多小于5毫米,触压可褪色。日常需加强防晒,减少紫外线加速皮肤老化的风险,避免抠抓导致出血感染。
妊娠期、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可能诱发血痣,与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有关。常见于颈部、面部,分娩或停药后部分可自行消退。此类情况建议监测皮损变化,必要时通过激光治疗消除,如脉冲染料激光或二氧化碳激光。
慢性肝病可能导致蜘蛛痣,表现为中心红点伴放射状毛细血管扩张,按压后复红。多与肝脏代谢功能下降、雌激素灭活减少有关,常伴随肝掌、黄疸等症状。需排查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分散片、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药物控制原发病。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或动静脉畸形可形成血痣样皮损,如血管角皮瘤或化脓性肉芽肿。前者多见于下肢,表面粗糙;后者生长迅速,易出血。确诊需结合皮肤镜或病理检查,治疗可选择冷冻、激光或手术切除,术后需病理送检排除恶性病变。
日常应避免用力搓洗或抓挠血痣部位,观察是否出现短期内增大、颜色加深、出血溃疡等异常。合并肝病症状时需完善肝功能、超声等检查,确诊后遵医嘱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等保肝药物。均衡饮食并限制酒精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C以增强血管弹性,出现多发血痣伴随乏力、腹胀等症状建议尽早就诊消化内科或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