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原因和治疗

4.34万次浏览

聂小娟 副主任医师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镇痛药物和局部护理。带状疱疹可能由免疫力下降、年龄增长、慢性疾病或应激等因素诱发,通常表现为单侧皮肤疼痛、灼热感及簇集性水疱。

1、免疫力下降

免疫力下降是带状疱疹的主要诱因。长期熬夜、过度疲劳或营养不良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削弱,使潜伏在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重新激活。患者可能出现乏力、低热等前驱症状。治疗需以休息和营养支持为主,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胸腺肽肠溶片等免疫调节药物。

2、年龄因素

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与年龄相关的免疫功能衰退有关。老年患者常伴神经痛程度较重,病程可能延长。除常规抗病毒治疗外,可联合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药物。建议老年人定期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进行预防。

3、慢性疾病

糖尿病、恶性肿瘤或HIV感染等慢性病患者易发生带状疱疹。高血糖状态可能影响病毒复制和皮肤修复,临床可见水疱渗出增多、愈合延迟。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需早期使用盐酸伐昔洛韦片、泛昔洛韦片等抗病毒药物,并加强创面消毒护理。

4、应激刺激

重大精神创伤或外科手术等应激事件可能触发病毒再激活。此类病例常在应激后1-2周发病,疼痛症状较明显。除药物治疗外,可配合心理疏导和物理治疗。急性期可冷敷缓解灼痛,后期采用红外线照射促进皮损修复。

5、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可能抑制细胞免疫,增加带状疱疹发病风险。此类患者易出现播散性感染,甚至累及内脏器官。治疗需调整原用药方案,静脉注射更昔洛韦注射液控制病毒扩散,同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带状疱疹患者应保持皮损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修复。急性期疼痛明显时可尝试冷敷或冥想缓解,后遗神经痛患者需坚持药物治疗配合针灸理疗。发病72小时内开始抗病毒治疗效果最佳,出现眼部受累或高热等全身症状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