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

6.6万次浏览

邵自强 主任医师

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主要有颅内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动脉病变、外伤性血管损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1、颅内动脉瘤破裂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原因。颅内动脉瘤多为先天性血管壁发育异常所致,也可能与动脉硬化、感染等因素有关。动脉瘤破裂后患者会出现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确诊需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治疗包括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2、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是青少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畸形血管团因血流动力学改变容易破裂出血。患者除头痛外还可能伴有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表现。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血管内栓塞等。

3、高血压脑动脉病变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形成微动脉瘤,在血压骤升时容易破裂出血。这类患者多有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病史,出血部位多见于基底节区。治疗需积极控制血压,必要时行脑室外引流术缓解颅内压增高。

4、外伤性血管损伤

头部外伤可直接导致脑表面血管撕裂,引起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意外伤害。患者有明确外伤史,可能合并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其他损伤。治疗以处理原发伤为主,严重者需手术清除血肿。

5、凝血功能障碍

血友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血小板减少等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轻微外伤甚至自发就可能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类患者出血后不易自行停止,需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要密切监测再出血风险。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颅内压的行为。饮食以低盐低脂、易消化为主,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恢复期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定期复查脑血管情况,预防再出血发生。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改变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