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晗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的区别主要在于病变范围与遗传性的差异。结肠息肉通常是单发或散发的良性病变,而息肉病多为遗传性、多发性病变,可能伴随全身症状。
结肠息肉多为单发或局部生长,常见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直径通常较小,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为主。息肉病则表现为全结肠甚至消化道多发息肉,数量可达数百枚,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具有明确的结肠弥漫性病变特征,且可能合并胃、小肠息肉。
结肠息肉多为后天获得性病变,与长期炎症刺激、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无明显家族聚集性。息肉病多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如黑斑息肉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病等,存在明确的基因突变,子代遗传概率较高,需进行基因检测筛查。
普通结肠息肉恶变概率较低,腺瘤性息肉恶变需5-15年。息肉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未经干预者,40岁前癌变概率接近100%,且可能并发甲状腺癌、十二指肠癌等肠外恶性肿瘤。
结肠息肉多无症状,偶见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息肉病早期即可出现腹泻、黏液血便、贫血等,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伴有口唇、颊黏膜色素沉着,幼年性息肉病可能引发肠套叠或蛋白丢失性肠病。
结肠息肉可通过肠镜下电切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即可。息肉病需多学科管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在成年后建议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术后需终身内镜监测上消化道,部分类型需靶向药物干预。
建议存在息肉病史或家族遗传风险者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息肉病患者直系亲属应从青春期开始筛查。日常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摄入,避免吸烟饮酒等刺激因素。确诊遗传性息肉病应进行遗传咨询,孕期女性需加强产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