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身体总会发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慢性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环境刺激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炎症反应通常表现为红肿、发热、疼痛或功能障碍,需结合具体病因干预。
部分人群因基因缺陷导致炎症调控机制异常,如携带TNF-α或IL-6基因多态性者更易出现持续性炎症。这类情况可能伴随反复口腔溃疡、关节疼痛等症状,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治疗以免疫调节为主,可遵医嘱使用白芍总苷胶囊、雷公藤多苷片等药物,同时避免诱发因素。
幽门螺杆菌、EB病毒等病原体长期潜伏可引发慢性低度炎症,常见于慢性胃炎、鼻咽炎等疾病。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需通过病原学检查确诊,治疗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克拉霉素片等抗生素联合抑酸药物。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因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导致持续炎症反应。典型症状包括晨僵、蝶形红斑等。诊断需结合抗体检测,治疗常用甲氨蝶呤片、硫酸羟氯喹片等免疫抑制剂,配合生物制剂如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
长期接触粉尘、化学污染物或电离辐射会损伤组织屏障,诱发慢性炎症。常见于职业暴露人群,表现为呼吸道刺激、皮肤湿疹等。防护措施包括使用防尘口罩、穿戴防护服,必要时可短期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症状。
高糖高脂饮食、熬夜、缺乏运动等会促进促炎因子释放,引发代谢性炎症。这类情况多伴随肥胖、胰岛素抵抗等表现。改善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深海鱼、西蓝花等抗炎食物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促进代谢废物排出,适量补充维生素D3软胶囊和益生菌制剂调节免疫。若出现持续发热、C反应蛋白升高等情况,需及时排查肿瘤、结核等隐匿性疾病。炎症控制需长期管理,避免自行滥用消炎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