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口腔科
多生牙可能由遗传因素、牙胚发育异常、局部刺激、全身性疾病、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多生牙通常表现为牙齿排列不齐、咬合异常、邻牙移位等症状,可通过口腔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确诊。
多生牙具有家族聚集倾向,可能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有关。父母一方或双方存在多生牙时,子女出现多生牙的概率可能增加。这类情况通常需要结合家族史进行判断,若确诊为遗传性多生牙,建议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必要时通过正畸或手术干预。
牙齿发育过程中,牙板过度活跃或分裂异常可能导致额外牙胚形成。这类多生牙常发生于上颌前牙区或磨牙区,可能阻碍恒牙萌出或导致牙列拥挤。早期发现可通过拔除多生牙、正畸牵引等方式处理,避免影响正常牙弓发育。
乳牙早失、外伤或慢性炎症可能刺激牙槽骨内残余牙板,诱发多生牙形成。例如乳前牙外伤后,残留的牙源性上皮可能分化为额外牙胚。此类情况需及时处理原发创伤或感染,并通过曲面断层片评估多生牙位置,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锁骨颅骨发育不全综合征、Gardner综合征等疾病常伴发多生牙,与间充质组织分化紊乱相关。患者除牙齿异常外,多合并骨骼发育缺陷或皮肤病变。治疗需多学科协作,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由口腔外科医生评估多生牙拔除指征。
孕期药物暴露、辐射或营养不良可能干扰胎儿牙胚发育,增加多生牙风险。例如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可能通过胎盘影响牙齿形态发生。预防重点在于孕期避免致畸因素,出生后若发现多生牙,应根据其对牙列的影响程度决定保守观察或手术干预。
多生牙患者日常应注意口腔卫生维护,使用含氟牙膏及牙线清洁牙齿邻接面,避免过硬食物防止牙齿移位。定期每6-12个月进行口腔检查,通过全景片监测多生牙变化。对于已影响咀嚼或美观的多生牙,可考虑拔除后配合正畸治疗恢复牙列功能,所有治疗均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