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耳石症的原因

3.79万次浏览

何海贤 主治医师

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耳石症可能由头部外伤、内耳供血不足、骨质疏松、前庭神经炎、年龄增长等因素引起。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时出现短暂性眩晕。

1、头部外伤

头部受到外力撞击可能导致耳石脱落。耳石从椭圆囊斑或球囊斑脱落进入半规管,当头部位置变化时会刺激半规管内的毛细胞,引发眩晕症状。头部外伤后出现眩晕症状时,可进行耳石复位治疗。常用药物有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

2、内耳供血不足

内耳微循环障碍会影响耳石代谢。内耳动脉供血不足时,椭圆囊斑上皮细胞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耳石脱落。这种情况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改善内耳微循环有助于预防耳石症复发,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尼莫地平片、长春西汀片、血塞通注射液等药物。

3、骨质疏松

钙代谢异常与耳石症发生有关。骨质疏松患者耳石中碳酸钙结晶容易脱落,这与体内钙磷代谢紊乱相关。骨质疏松引起的耳石症患者,除眩晕外还可能伴有腰背疼痛等症状。治疗需在控制骨质疏松基础上进行耳石复位,常用药物包括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片、骨化三醇软胶囊等。

4、前庭神经炎

病毒感染可能损伤前庭神经。前庭神经炎会导致前庭功能紊乱,影响耳石正常代谢过程。这类患者除位置性眩晕外,常伴有持续性眩晕和平衡障碍。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更昔洛韦注射液、泼尼松片、甲钴胺片等药物控制炎症。

5、年龄增长

老年人群耳石症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增长,椭圆囊斑上皮细胞功能逐渐退化,耳石容易脱落。老年患者进行耳石复位时需注意动作轻柔,复位后要避免剧烈头部运动。可配合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盐酸倍他司汀片、银杏叶片、胞磷胆碱钠胶囊等。

耳石症患者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突然转头、低头等动作,睡眠时可将枕头适当垫高。饮食上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如牛奶、鱼类、蛋类等。适度进行前庭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平衡功能,但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如眩晕症状反复发作或伴有听力下降、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