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焦虑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压力、生理变化、心理创伤、疾病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家族中有焦虑症病史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可能与特定基因表达异常有关。这类人群的神经递质平衡易受干扰,尤其是5-羟色胺系统功能不稳定。建议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早期发现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
长期面临工作强度大、人际关系紧张或经济负担过重等情况时,大脑持续处于应激状态,皮质醇水平升高会导致情绪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典型表现为入睡困难、心悸出汗等症状。可通过正念训练缓解压力,严重时需配合阿普唑仑片、盐酸丁螺环酮片等抗焦虑药物。
女性经期前激素波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生理状态改变时,自主神经系统敏感性增强,可能出现坐立不安、肌肉紧张等躯体化反应。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补充含镁食物如坚果,甲亢患者需服用甲巯咪唑片控制原发病。
经历重大事故、暴力事件或亲人离世等创伤后,部分人群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的焦虑症状,如反复闪回、警觉性增高。这种状况需要专业心理治疗重建安全感,配合盐酸舍曲林片、马来酸氟伏沙明片等药物改善神经可塑性。
冠心病、慢性疼痛等躯体疾病可能导致继发性焦虑,与疾病带来的功能受限和预后担忧有关。患者常合并胸闷气短、疼痛敏感等症状。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心绞痛患者使用硝酸甘油片,同时配合枸橼酸坦度螺酮胶囊调节情绪。
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能促进内啡肽分泌,饮食中增加深海鱼、香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助于神经递质合成。建立固定睡眠周期,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当焦虑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影响日常生活时,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避免自行服用镇静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