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腊梅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婴儿洗澡耳朵进水可通过侧头控水、棉签吸附、热敷耳廓等方式处理。婴儿耳道结构特殊,进水后容易引发外耳道炎或中耳炎,通常与操作不当、耳道分泌物堵塞等因素有关。
立即将婴儿头部向进水侧倾斜,轻拉耳垂帮助水流自然流出。此方法适用于水量较少且未出现哭闹的情况,操作时需固定婴儿颈部避免扭伤。若婴儿配合度差或进水超过1分钟未流出,需改用其他方式。
使用婴儿专用细头棉签,在耳廓入口处轻轻旋转吸附水分。禁止将棉签深入耳道,以免损伤鼓膜或推入耳垢。操作前需检查棉签材质是否柔软,完成后观察耳道是否有红肿。
用40℃左右温水浸湿毛巾,拧干后敷在耳廓处5分钟。热量可促进水分蒸发,同时缓解肌肉紧张。热敷期间需持续监测皮肤温度,避免烫伤。此方法适合进水后出现轻微不适但无分泌物的婴儿。
处理后24小时内需监测是否出现抓耳、哭闹、发热等症状。这些表现可能提示继发感染,与外耳道皮肤屏障破坏或细菌入侵有关。若发现黄色分泌物或异味,需考虑化脓性中耳炎可能。
出现持续哭闹、耳道流脓、体温超过38℃时应及时就诊。医生可能使用耳镜检查鼓膜状态,并根据感染程度开具氧氟沙星滴耳液、阿莫西林颗粒等药物。严重化脓性中耳炎可能需进行鼓膜穿刺引流。
日常护理中应选用专为婴儿设计的洗头帽,控制洗澡水温在37-39℃,避免直接冲洗耳部。洗澡后可用婴儿润肤乳涂抹耳后褶皱处预防湿疹。若婴儿有反复中耳炎病史,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水耳塞。哺乳期母亲需注意补充维生素A和锌元素,通过母乳增强婴儿黏膜防御能力。定期用婴儿专用挖耳勺清理外耳道可见范围的耳垢,保持耳道干燥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