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外耳炎可通过局部清洁、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外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过敏反应、外伤、耳道环境潮湿等因素引起。
外耳炎患者需保持耳道干燥清洁,避免进水。可使用医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柔擦拭外耳道分泌物,但禁止深入耳道以免损伤鼓膜。清洁后可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朵20厘米以上吹干。游泳或洗澡时可使用防水耳塞预防感染加重。
细菌性外耳炎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环丙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真菌性外耳炎需选用克霉唑滴耳液、硝酸咪康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过敏性外耳炎可使用氢化可的松新霉素滴耳液减轻炎症反应。用药前需清洁耳道,滴药后保持患耳朝上5分钟。
严重感染时可口服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剧烈疼痛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过敏症状明显者需配合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需注意抗生素疗程应完整,避免自行增减药量。
红外线照射可促进耳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每次照射15分钟。超短波治疗通过高频电磁波产生热效应,减轻组织水肿。急性期疼痛明显者可局部冷敷,每次1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治疗期间需避免物理刺激导致耳道二次损伤。
耳道脓肿形成需行切开引流术,清除脓液后放置引流条。外耳道胆脂瘤或肉芽增生需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严重耳道狭窄者可能需行耳道成形术。术后需定期换药,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周内避免耳道进水。
外耳炎患者治疗期间应避免掏耳、游泳等行为,保持耳道通风干燥。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睡眠时患耳朝上避免压迫,洗澡后及时擦干耳周。若出现发热、听力下降、剧烈头痛等症状需立即复诊。日常注意戒除挖耳习惯,控制过敏原接触,可有效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