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与妊娠存在密切关联,妊娠期及产后女性可能出现压力性尿失禁或急迫性尿失禁,主要与盆底肌松弛、激素变化及胎儿压迫有关。妊娠期尿失禁多表现为咳嗽、打喷嚏时漏尿,产后尿失禁可能持续存在或逐渐缓解。
1、盆底肌松弛妊娠期子宫增大会持续压迫盆底肌,导致肌肉张力下降。分娩过程中胎头通过产道可能造成盆底神经损伤,进一步削弱控尿能力。这类尿失禁通常表现为腹压增加时漏尿,可通过凯格尔运动改善肌力,严重者需生物反馈治疗或手术修复。
2、激素水平变化妊娠期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使尿道括约肌松弛,雌激素减少可能导致尿道黏膜萎缩。这些变化使得尿道闭合压力降低,可能出现尿频、尿急症状。产后激素水平逐渐恢复后,部分患者症状可自行缓解。
3、胎儿压迫膀胱随着妊娠进展,增大的子宫直接压迫膀胱,减少其储尿容量。这种机械性刺激可能引发膀胱过度活动,表现为尿急、夜尿增多。分娩后压迫解除,多数患者排尿症状明显改善。
4、分娩方式影响阴道分娩比剖宫产更易导致盆底损伤,尤其是产程延长或器械助产时。会阴撕裂、耻骨分离等并发症可能加重尿失禁程度。选择性剖宫产虽能降低短期风险,但远期仍可能出现盆底功能障碍。
5、产后恢复延迟部分产妇因哺乳期激素持续作用、盆底康复训练不足或多次妊娠,尿失禁症状可能迁延。合并慢性咳嗽、便秘等腹压增高因素时,漏尿症状更容易持续存在。产后42天应进行盆底肌评估,必要时使用盆底电刺激治疗。
妊娠期尿失禁患者应控制体重增长,避免提重物及长期站立,减少咖啡因摄入。产后尽早开始盆底肌训练,每日坚持收缩肛门运动。若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或影响生活质量,需到妇科或泌尿科就诊,排除尿道憩室、膀胱瘘等器质性疾病。哺乳期用药需谨慎,可遵医嘱使用盐酸米多君片改善尿道闭合压,或酒石酸托特罗定片缓解膀胱过度活动。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