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 其他消化疾病

浑身无力手脚哆嗦是怎么回事

| 3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威县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马占欣 住院医师
河北隆尧友谊医院
立即预约
于桂荣 副主任医师
黑龙江富锦市中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新生儿哆嗦怎么回事?

新生儿哆嗦可能由生理性惊跳反射、低体温、低血糖、颅内出血、新生儿癫痫等原因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外界刺激较敏感,需结合具体表现判断病因。

1、生理性惊跳反射

新生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突然的声音或触碰可能引发四肢不自主抖动,称为莫罗反射。表现为突发性双臂外展、手指张开后迅速收拢,通常持续数秒自行停止。该现象在深睡眠期更易出现,随着月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家长可通过襁褓包裹减少外界刺激,无须特殊干预。

2、低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可能导致寒战样哆嗦。当环境温度低于中性温度时,新生儿通过肌肉震颤产热维持体温,可能伴随手脚冰凉、皮肤花纹。需立即将室温维持在26-28℃,使用预热的包被包裹,避免过度散热。持续低体温可能引发硬肿症,需监测肛温是否低于36℃。

3、低血糖

喂养不足或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导致血糖低于2.2mmol/L,出现震颤伴嗜睡、吸吮无力。早产儿、低体重儿更易发生。需立即喂食母乳或配方奶,严重时需静脉补充葡萄糖。家长应注意观察喂养量是否达标,出生后1小时内尽早开奶有助于预防。

4、颅内出血

产伤或缺氧可能导致硬膜下出血或脑室周围出血,表现为频繁节律性抽搐伴意识障碍。常见于早产儿或急产新生儿,可能伴随前囟膨隆、瞳孔不等大。需立即进行头颅B超或CT检查,轻度出血可维生素K止血,严重时需神经外科干预。

5、新生儿癫痫

先天性代谢异常或脑发育畸形可能引发局灶性抽搐,表现为单侧肢体规律抽动或眼球凝视。发作时记录视频有助于医生判断,需进行脑电图和血氨检测。苯巴比妥是常用抗癫痫药物,但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避免影响认知发育。

家长发现新生儿哆嗦时应记录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避免过度摇晃或拍打。保持环境安静温暖,按需哺乳保证热量摄入。若哆嗦伴随发热、拒奶、肤色发绀或持续超过5分钟,需立即就医排除严重病变。日常护理中注意观察清醒时的肌张力状态和眼神交流能力,定期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估发育状况。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心脏哆嗦吃什么药?

心脏哆嗦可能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因素有关,可遵医嘱服用美托洛尔、胺碘酮、稳心颗粒、普罗帕酮、地高辛等药物。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用药。

一、美托洛尔

美托洛尔属于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哆嗦,如窦性心动过速、房颤等。该药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症状。使用时需监测心率变化,支气管哮喘患者慎用。

二、胺碘酮

胺碘酮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对室性心律失常和部分房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哆嗦有效。长期使用需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和肺部情况,可能出现角膜微粒沉积等不良反应。

三、稳心颗粒

稳心颗粒是中成药,用于轻中度心悸、心慌伴心脏哆嗦,尤其适合心脏神经官能症或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含党参、黄精等成分,具有益气养阴功效,但器质性心脏病需联合其他治疗。

四、普罗帕酮

普罗帕酮适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引起的症状,通过延长心肌不应期发挥作用。严重心力衰竭或传导阻滞患者禁用,用药期间可能出现口干、头晕等不良反应。

五、地高辛

地高辛用于心力衰竭合并房颤导致的心脏哆嗦,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并控制心室率。需严格监测血药浓度以防中毒,低钾血症患者使用时风险增加。

心脏哆嗦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适度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深色蔬菜,控制钠盐摄入。若症状反复发作或伴随胸痛、晕厥,须立即心内科就诊完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随意调整剂量或停药。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孩子发烧打哆嗦怎么回事?

孩子发烧打哆嗦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感染性疾病、高热惊厥、低钙血症、环境温度过低等因素有关。发烧打哆嗦是机体产热增加的生理反应,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病因。

1、体温调节中枢紊乱

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发热时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上移,骨骼肌通过寒战产热导致打哆嗦。此时家长需保持室温适宜,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物理降温,避免包裹过厚影响散热。监测体温变化,若持续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退热药物。

2、感染性疾病

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等可引起发热伴寒战。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病毒等,多伴随咳嗽、气促、排尿异常等症状。需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感染类型后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奥司他韦颗粒等抗感染药物。

3、高热惊厥

6个月至5岁儿童体温骤升时可能出现全身肌肉痉挛,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和肢体抖动。家长应立即让孩子侧卧防止窒息,记录发作持续时间,并及时送医排除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反复发作需做脑电图检查,必要时遵医嘱口服地西泮片预防。

4、低钙血症

维生素D缺乏或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导致血钙降低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会出现手足搐搦伴发热。婴幼儿可见方颅、枕秃等体征,需检测血钙磷水平。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D滴剂和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多晒太阳促进钙吸收。

5、环境温度过低

寒冷刺激使体表血管收缩,机体通过寒战代偿性产热。需检查孩子衣物是否潮湿单薄,及时更换干燥保暖衣物,调节室温至24-26摄氏度。若伴随口唇发绀、反应迟钝等需警惕低体温症,应立即就医处理。

家长发现孩子发烧打哆嗦时,应每2小时监测体温并记录变化曲线,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吹冷风。发热期间鼓励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食物。观察是否出现皮疹、呕吐、精神萎靡等警示症状,若发热超过72小时或体温反复超过40摄氏度,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退热后仍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逐步恢复日常饮食营养。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宝宝发狠使劲打哆嗦怎么回事?

宝宝发狠使劲打哆嗦可能由生理性肌阵挛、低钙血症、癫痫发作、高热惊厥、脑损伤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表现判断。

1、生理性肌阵挛:

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睡眠中肢体突然抖动,属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的表现。这种无意识肌肉收缩多在深睡眠期出现,清醒后消失,不会伴随面色改变或意识障碍。可通过轻轻按住抖动部位缓解,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2、低钙血症:

维生素D缺乏或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钙降低,引发手足搐搦或全身肌肉痉挛。这类发作多伴有烦躁不安、多汗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喉痉挛。需通过血清钙检测确诊,及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可改善症状。

3、癫痫发作:

部分性癫痫发作可能表现为局部肌肉强直或阵挛,通常伴有意识障碍或异常眼球运动。这类发作具有重复性和刻板性特点,脑电图检查可见异常放电。需在神经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

4、高热惊厥:

6个月至5岁儿童在体温骤升时可能出现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多持续1-3分钟自行缓解。发作时需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摔伤,体温超过38.5℃应及时使用退热药物。复杂性热性惊厥需排除颅内感染可能。

5、脑损伤后遗症: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或颅内出血可能导致运动控制异常,表现为不自主肌肉收缩。这类患儿多伴有发育迟缓、肌张力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需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明确,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预后。

日常需注意观察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记录发作时的体温、意识状态等细节。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6月龄后逐步添加含钙丰富的辅食如豆腐、芝麻酱等。避免突然的声音或光线刺激,发作时不要强行约束肢体,应让宝宝侧卧防止误吸。若发作超过5分钟或短期内频繁发作,需立即就医进行脑电图、血液生化等检查排除病理性因素。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宝宝退烧后一会一哆嗦怎么回事?

宝宝退烧后出现一会一哆嗦的现象,可能与体温调节不稳定、神经系统敏感、肌肉反应未恢复、脱水或低血糖等因素有关。

1、体温调节不稳定:

退烧后体温中枢尚未完全稳定,可能出现短暂体温波动。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发育不完善,当环境温度变化或出汗后蒸发散热时,易引发寒战样哆嗦。保持室温恒定在24-26℃,避免穿盖过厚。

2、神经系统敏感:

发热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退热后神经传导功能需要时间恢复。部分婴幼儿会出现神经反射亢进现象,表现为不自主肌肉抽动。可轻柔按摩四肢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外界声光刺激。

3、肌肉反应未恢复:

高热期间肌肉持续收缩产热,退烧后肌纤维仍存在生理性震颤。这种现象多发生在体温骤降阶段,通常持续1-2小时自行缓解。适当补充电解质水有助于肌肉功能恢复。

4、脱水未纠正:

发热导致体液大量消耗,若补液不足可能引起轻度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可表现为肌肉颤动,需观察尿量是否减少、口唇是否干燥。建议少量多次饮用口服补液盐,必要时就医检查电解质。

5、能量供应不足:

高热时代谢加快,退烧后可能出现暂时性低血糖。婴幼儿肝糖原储备有限,长时间未进食易引发颤抖。可喂食米汤、稀释果汁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避免空腹时间超过4小时。

注意观察孩子精神状态与哆嗦频率,若伴随嗜睡、呕吐或持续超过3小时应及时就诊。恢复期保持清淡饮食,选择小米粥、南瓜泥等易消化食物,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维持适宜的湿度环境,避免剧烈活动消耗体力,可进行温水擦浴促进血液循环。记录每日体温变化与饮水量,发现异常肢体抖动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排查惊厥可能。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肉瘤 滴虫病 耳结核 汗管瘤 铝骨病 间位结肠 室管膜瘤 糖尿病前期 脊髓性肌萎缩 卵巢恶性肿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