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心脏哆嗦吃什么药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孩发烧打哆嗦是怎么回事??

小孩发烧打哆嗦可能与体温调节异常、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反应、环境温度过低、高热惊厥等因素有关。发烧打哆嗦通常表现为寒战、肢体抖动、面色苍白等症状,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及时监测体温,必要时就医。

1、体温调节异常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出现寒战反应。当体温快速上升阶段,肌肉通过不自主收缩产热,表现为打哆嗦。此时可适当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防止刺激皮肤或诱发寒战加重。

2、感染性疾病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儿童发热的常见原因,如流感、肺炎链球菌感染等。病原体刺激机体释放致热原,引发寒战反应。可能伴随咳嗽、咽痛、耳痛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奥司他韦颗粒等抗感染药物,同时配合布洛芬混悬液退热。

3、神经系统反应

部分儿童发热时神经系统敏感性增高,可能出现肢体抖动现象。这种情况多见于体温超过38.5℃时,与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可遵医嘱使用地西泮注射液控制症状,但需警惕药物对呼吸的抑制作用。若持续抽搐超过5分钟,需立即就医。

4、环境温度过低

低温环境可能加重发热时的寒战反应。当室温低于20℃或患儿穿着过少时,体表热量散失加快,机体通过肌肉颤抖代偿性产热。家长应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及时更换汗湿衣物,使用预热的毛巾包裹四肢末端改善循环。

5、高热惊厥

6个月至5岁儿童可能因体温骤升出现惊厥,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意识丧失。这种情况与家族遗传史相关,发作时需侧卧防止窒息,记录发作时长。急性期可直肠给予地西泮栓剂,缓解后需排查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反复发作者需神经科评估。

家长发现孩子发热伴寒战时,应每小时测量体温并记录波动情况。体温38.5℃以下优先物理降温,如贴退热贴、温水浴等。保持每日饮水量超过1000毫升,选择米汤、稀释果汁等易吸收液体。观察有无皮疹、呕吐、嗜睡等警示症状,若发热超过72小时或精神萎靡需急诊处理。恢复期饮食宜清淡为主,适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猕猴桃、橙子等。

许瑞英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帕金森病是不是一直哆嗦不停?

帕金森病不一定一直哆嗦不停,震颤症状通常具有间歇性特点。帕金森病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

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多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即肢体在放松状态下出现节律性抖动,典型表现为搓丸样动作。这种震颤在患者主动运动时会减轻或消失,睡眠时完全停止。震颤通常从单侧肢体开始,逐渐累及对侧,但并非持续存在。情绪紧张、疲劳可能加重震颤,而专注完成某项任务时震颤可能暂时缓解。除震颤外,患者更突出的症状是运动迟缓,表现为动作启动困难、步态拖曳、面部表情减少等。

少数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震颤,这类情况多见于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当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如特发性震颤时,也可能出现震颤加重现象。部分患者服用多巴胺能药物后会出现剂末现象,表现为药效减退期震颤频率增加。若震颤突然加重或伴随发热、意识改变,需警惕恶性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帕金森病患者应定期到神经内科随访调整用药方案,可遵医嘱使用复方左旋多巴片、盐酸普拉克索片、恩他卡朋双多巴片等药物控制症状。日常可进行太极拳、步态训练等康复锻炼,保持均衡饮食并补充维生素D。家属需注意居家防跌倒措施,为患者准备易穿脱的衣物和防滑餐具。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半夜睡觉全身发冷哆嗦怎么回事?

半夜睡觉全身发冷哆嗦可能与睡眠环境温度过低、低血糖、甲状腺功能减退、感染性疾病、贫血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睡眠环境、补充能量、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睡眠环境过冷

夜间室温低于18摄氏度或被子过薄时,人体通过肌肉颤抖产热维持体温,表现为全身发冷哆嗦。建议保持卧室温度20-22摄氏度,选择保暖性好的羽绒被或羊毛被,穿着纯棉睡衣减少热量散失。避免睡前饮用冷饮或直接接触冰凉床品。

2、低血糖发作

糖尿病患者夜间未进食或胰岛素过量可能引发低血糖,血糖低于3.9mmol/L时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冷汗、颤抖伴心悸,可立即进食15-20克葡萄糖片或含糖饮料。建议睡前监测血糖,必要时调整降糖方案。

3、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患者常低于36摄氏度的低体温状态。伴随乏力、皮肤干燥等症状,需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晨起空腹服药效果最佳,需定期复查TSH水平调整剂量。

4、细菌或病毒感染

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引发寒战时,体温常快速升至38.5摄氏度以上。可观察到鸡皮疙瘩、牙齿打颤等体征,需根据病原体选择阿莫西林胶囊、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抗感染药物。寒战持续超过1小时或出现意识改变需急诊处理。

5、缺铁性贫血

血红蛋白低于110g/L时组织供氧不足,机体通过颤抖增加产热。伴随口唇苍白、头晕等症状,可服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重度贫血需静脉补充蔗糖铁注射液,同时排查消化道出血等病因。

夜间持续发冷哆嗦应记录发作频率和伴随症状,避免过度依赖电热毯等外部热源掩盖病情。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适当增加牛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若每周发作超过3次或出现体重下降、持续发热等症状,需完善甲状腺功能、血常规、炎症指标等检查明确诊断。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为什么哆嗦会漏尿?

哆嗦时漏尿通常与压力性尿失禁有关,可能由盆底肌松弛、神经损伤或激素变化等因素引起。

压力性尿失禁多见于女性,尤其是产后或更年期女性,因盆底肌支撑力减弱导致。当腹压突然增加如咳嗽、打喷嚏或哆嗦时,尿液会不自主流出。男性前列腺手术后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肥胖、慢性咳嗽或长期重体力劳动会加重盆底肌负担,增加发病概率。部分患者伴随尿频、尿急等膀胱过度活动症状。

治疗需结合病因,轻度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中重度需遵医嘱使用米多君片、盐酸奥昔布宁缓释片等药物,或选择尿道中段悬吊术等手术。日常应避免憋尿、控制体重,减少咖啡因摄入。

颜克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泌尿外科

新生儿哆嗦怎么回事?

新生儿哆嗦可能由生理性惊跳反射、低体温、低血糖、颅内出血、新生儿癫痫等原因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外界刺激较敏感,需结合具体表现判断病因。

1、生理性惊跳反射

新生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突然的声音或触碰可能引发四肢不自主抖动,称为莫罗反射。表现为突发性双臂外展、手指张开后迅速收拢,通常持续数秒自行停止。该现象在深睡眠期更易出现,随着月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家长可通过襁褓包裹减少外界刺激,无须特殊干预。

2、低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可能导致寒战样哆嗦。当环境温度低于中性温度时,新生儿通过肌肉震颤产热维持体温,可能伴随手脚冰凉、皮肤花纹。需立即将室温维持在26-28℃,使用预热的包被包裹,避免过度散热。持续低体温可能引发硬肿症,需监测肛温是否低于36℃。

3、低血糖

喂养不足或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导致血糖低于2.2mmol/L,出现震颤伴嗜睡、吸吮无力。早产儿、低体重儿更易发生。需立即喂食母乳或配方奶,严重时需静脉补充葡萄糖。家长应注意观察喂养量是否达标,出生后1小时内尽早开奶有助于预防。

4、颅内出血

产伤或缺氧可能导致硬膜下出血或脑室周围出血,表现为频繁节律性抽搐伴意识障碍。常见于早产儿或急产新生儿,可能伴随前囟膨隆、瞳孔不等大。需立即进行头颅B超或CT检查,轻度出血可维生素K止血,严重时需神经外科干预。

5、新生儿癫痫

先天性代谢异常或脑发育畸形可能引发局灶性抽搐,表现为单侧肢体规律抽动或眼球凝视。发作时记录视频有助于医生判断,需进行脑电图和血氨检测。苯巴比妥是常用抗癫痫药物,但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避免影响认知发育。

家长发现新生儿哆嗦时应记录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避免过度摇晃或拍打。保持环境安静温暖,按需哺乳保证热量摄入。若哆嗦伴随发热、拒奶、肤色发绀或持续超过5分钟,需立即就医排除严重病变。日常护理中注意观察清醒时的肌张力状态和眼神交流能力,定期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估发育状况。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嵌甲 肠粘连 多毛症 糖尿病 肾性骨病 非洲锥虫病 颈肩综合征 颗粒细胞瘤 麻痹性睑外翻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