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神经外科

小孩有神经性尿频,吃什么药好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曹晓宇 住院医师
威县章台中心卫生院
立即预约
刘根平 住院医师
威县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神经性尿频怎么治愈?

神经性尿频可通过心理干预、行为训练、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治愈。神经性尿频可能与心理压力、膀胱过度活动症、尿路感染、神经系统病变、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尿急、尿频但尿量少等症状。

1、心理干预

神经性尿频患者常因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导致症状加重。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识别并调整错误认知,减轻心理压力。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建议在专业心理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配合定期心理评估。

2、行为训练

膀胱训练是改善尿频的核心方法,通过逐步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帮助膀胱恢复正常容量。排尿日记记录可辅助评估训练效果。盆底肌锻炼如凯格尔运动能增强尿道括约肌控制力,每日重复进行3组,每组10次收缩。训练需持续4周以上才能见效。

3、药物治疗

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索利那新片、托特罗定缓释片等M受体拮抗剂,减少膀胱不自主收缩。伴有焦虑者可短期服用艾司唑仑片、帕罗西汀片等抗焦虑药物。尿路感染需配合左氧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治疗。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4、物理治疗

经皮胫神经电刺激通过调节骶神经反射改善膀胱功能,每周治疗3次,10次为一疗程。生物反馈治疗利用仪器可视化指导患者控制盆底肌,通常需要6次以上训练。热敷下腹部可缓解膀胱痉挛,每日2次,每次15分钟,温度不超过40℃。

5、中医调理

肾气不足型可服用缩泉丸、金匮肾气丸等中成药,配合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肝郁气滞型适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辅以针刺太冲、三阴交等穴位。日常可用桑螵蛸、益智仁等中药代茶饮。中医治疗需辨证施治,建议由专业中医师制定方案。

神经性尿频患者需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毫升左右,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限制咖啡、浓茶等利尿饮品摄入,晚餐后减少液体摄取。穿着宽松衣物减轻腹部压力,冬季注意腰腹部保暖。建立规律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随血尿、发热时需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

李青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泌尿外科

精神神经性尿频怎么办??

精神神经性尿频可通过心理疏导、行为训练、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改善。精神神经性尿频通常由焦虑情绪、膀胱敏感度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泌尿系统感染、神经系统病变等原因引起。

1、心理疏导

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缓解焦虑诱发的尿频症状,心理医生会通过放松训练帮助患者建立排尿间隔的耐受性。针对儿童患者,家长需配合医生进行游戏化脱敏训练,减少对排尿行为的过度关注。团体心理治疗可改善社交恐惧相关的排尿障碍。

2、行为训练

膀胱训练需逐步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从每小时排尿1次逐渐过渡到3-4小时1次。盆底肌锻炼如凯格尔运动能增强膀胱控制力,每日重复进行收缩肛门动作有助于改善尿急。家长需帮助儿童制定排尿日记记录液体摄入与排尿频次。

3、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片可调节中枢神经兴奋性,M受体阻滞剂如索利那新片能降低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合并泌尿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植物制剂如癃闭舒胶囊对轻症患者有帮助。所有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

4、物理治疗

生物反馈疗法通过电极监测帮助患者感知盆底肌状态,经皮神经电刺激可调节骶神经功能。磁刺激治疗能改善神经传导异常,温水坐浴有助于缓解会阴部肌肉紧张。儿童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低频脉冲治疗。

5、中医调理

针灸取穴以关元、三阴交为主配合太溪穴,艾灸肾俞穴可温补肾气。中药方剂如缩泉丸适用于肾气不固证,甘麦大枣汤对心肾不交型有效。推拿手法可沿膀胱经进行穴位点按,家长可每日为孩子揉按涌泉穴辅助治疗。

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适量饮水,避免摄入咖啡因及碳酸饮料。穿宽松棉质内衣减少会阴刺激,冬季注意腰腹部保暖。建立固定排尿时间表,睡前2小时限制液体摄入。若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或伴随尿痛血尿,需及时到泌尿外科或神经内科就诊排查器质性疾病。

李青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泌尿外科

小孩神经性尿频怎么办?

小孩神经性尿频可通过心理疏导、行为训练、调整饮食、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改善。神经性尿频通常由心理压力、膀胱敏感、饮水量过多、尿路感染、神经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1、心理疏导

家长需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避免过度关注排尿问题。可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少因焦虑导致的频繁排尿。若孩子存在学校适应障碍或家庭关系紧张,建议寻求心理医生介入。

2、行为训练

制定规律排尿计划,初期每2小时引导排尿1次,逐渐延长间隔时间。白天排尿日记记录有助于评估改善情况,夜间需限制睡前2小时饮水量。排尿中断训练可帮助增强膀胱控制力。

3、调整饮食

减少摄入含咖啡因的巧克力、可乐等刺激性食物,每日饮水总量控制在1000-1500毫升。适当增加南瓜、山药等健脾食物,避免过量食用西瓜、梨等利尿性水果。

4、药物治疗

对于合并尿路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存在膀胱过度活动时可考虑琥珀酸索利那新片,但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医师指导。

5、中医调理

脾肾气虚型可选用缩泉丸,心火亢盛型适用导赤散。配合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每日进行捏脊疗法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中药使用需经中医师辨证施治。

家长应保持耐心,避免责备加重孩子心理负担。白天可穿着易穿脱衣物方便如厕,夜间使用防水床垫减少焦虑。定期复查尿常规排除器质性疾病,若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或伴随尿痛、发热需及时就诊。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孩子达成排尿间隔目标,逐步恢复正常的排尿节律。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精神神经性尿频怎么治疗?

精神神经性尿频可通过心理疏导、药物治疗、行为训练、生活方式调整、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精神神经性尿频通常由心理压力、焦虑、膀胱过度活动症、神经功能紊乱、生活习惯不良等原因引起。

1、心理疏导:精神神经性尿频与心理压力、焦虑等情绪密切相关。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心理负担,改善情绪状态,从而减少尿频症状。心理疏导可由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进行,建议每周1-2次,持续4-6周。

2、药物治疗:针对膀胱过度活动症或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尿频,可使用药物进行调节。常用药物包括托特罗定片每日2次,每次2mg、索利那新片每日1次,每次5mg、米拉贝隆片每日1次,每次50mg。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以评估疗效。

3、行为训练:通过膀胱训练和盆底肌锻炼,增强膀胱控制能力,减少尿频。膀胱训练包括定时排尿、延迟排尿等方法,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盆底肌锻炼可通过凯格尔运动进行,每日3次,每次10-15分钟,持续3个月以上。

4、生活方式调整:避免摄入刺激性饮料如咖啡、浓茶、酒精等,减少对膀胱的刺激。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减轻身体和心理负担。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避免过量饮水导致膀胱负担加重。

5、中医调理:中医认为精神神经性尿频与肾气不足、肝郁气滞有关,可通过中药调理改善症状。常用中药包括金匮肾气丸、逍遥丸等,具体用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也可作为辅助手段,常用穴位包括关元、三阴交、肾俞等。

饮食上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谷物、瘦肉、豆类,有助于神经功能的调节。运动方面可选择瑜伽、太极等舒缓运动,帮助放松身心,改善尿频症状。护理上需注意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尿路感染,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神经性尿频的症状?

神经性尿频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尿意频繁、尿量减少、排尿后仍有尿意感、夜间多次起夜排尿等。这种情况可能与心理压力、焦虑、膀胱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不伴随明显的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

1、尿意频繁:患者常感到膀胱充盈,频繁产生尿意,即使膀胱内尿液量较少。这种症状可能由膀胱过度活动或心理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尿急、尿频,但排尿量较少。

2、尿量减少:每次排尿时尿量明显减少,可能仅有几毫升。这与膀胱储存功能异常或神经调节失调有关,患者可能感到排尿不尽,但实际尿液排出量有限。

3、排尿后仍有尿意:排尿后患者仍感到膀胱未完全排空,持续有尿意感。这种情况可能与膀胱肌肉收缩无力或神经信号传递异常有关,导致膀胱无法完全排空。

4、夜间多次起夜:患者夜间需多次起床排尿,影响睡眠质量。这可能是由于膀胱敏感度增加或夜间尿液分泌增多,导致频繁的尿意感。

5、心理压力:神经性尿频常与心理压力、焦虑等情绪因素相关。患者可能在紧张或焦虑时尿频症状加重,而在放松状态下症状有所缓解。

神经性尿频的护理需注意调节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饮食上建议减少咖啡、茶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适量饮水,避免膀胱过度充盈。适当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有助于缓解症状。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的可能。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红癣 喉蹼 白化病 皮下结节 腹股沟斜疝 急性鼻窦炎 疱疹样皮炎 贲门失弛缓症 泌尿生殖系滴虫病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